隋文帝楊堅這一番話,可真說到了三賢王楊俊的心裡。

見過皇帝憤怒,見過皇帝哀愁,這還是第一次見到皇帝吃醋。

各朝各代的皇帝們為了鞏固皇權,大肆宣傳‘君權神授’的思想。

現在倒好,楊堅在萬千百姓的眼裡依舊是‘君’,可楊聰卻被認為是‘神’的轉世......

難不成楊聰要壓皇帝一頭?

對於袁天罡這則妙計,楊俊才是真正崇拜的五體投地。

不愧是黃冠閣公認的第一才子,有了袁先生的輔佐,皇位無憂,天下無憂啊!

獨孤皇后也是發覺了皇帝心態的變化,安撫道:“陛下,那些只是市井之徒的追捧罷了,楊聰所做之事,是利於社稷之事!本宮認為應該獎罰分明!”

楊堅的戾氣被皇后給暫時安撫下去,皇帝也知道,貿然動了楊聰,那是師出無名。

何況楊聰現在在大興城中呼聲這麼高,若是給與懲罰,會令廣大青年才俊心寒。

“皇后說得對,要讓天下人看看,一心對國家社稷就是忠臣,同樣也會獲得國家的恩賜。”

楊堅最終還是將怒氣給壓了下去,“當初,楊聰迎娶安壽公主,楊素多次強調,越國公府夠大,無需令建駙馬府。”

“朕回想起來,覺得不妥,乾脆就賞給楊聰一座駙馬府,裝潢的富麗堂皇,給足楊聰面子,獨孤,你看可否?”

獨孤皇后正在思索中,喃喃道:“大隋一向主張節儉,不妥吧?”

太子楊勇終於忍不住了,參了楊聰一本,“父皇、母后,兒臣認為楊聰根本不在乎這些面子,楊聰在朱雀大街的商會,近期大興土木。”

“城、城間傳言,萬達商會奢華如天上瓊樓玉宇,哪怕給楊聰大明宮,楊聰都、都不會換!”說罷,楊勇低下頭,等待著皇帝的雷霆一怒。

楊俊心中也在暗自稱讚楊勇的神助攻。

令楊勇、楊俊接受不了的是,皇帝的面容竟然緩和了下來,並且伴隨著一種解壓的笑容,“這個楊聰,果真是紈絝成性啊,獎勵之事,再議吧!”

楊俊和楊勇都已經徹底迷茫,皇帝卻甩出一本奏摺。

“你們兩個口口聲聲,想為朕排憂解難,這次朕就考考你們。”

“這是幷州(太原)刺史的奏摺,天下大旱加上天氣轉冷,幷州一代的農民無力生存,在有組織有紀律的準備下,紛紛向大興城遷徙,你們兩個覺得應該如何安置?”

太子楊勇接過了奏摺,細心翻閱一番,然後面容略有驚訝,“難民竟然接近四千,這是集合了周邊多少村落?”

“父皇,查處洛陽元寇之時,其下資產全部用於救災,怎會有此等情況出現?兒臣提議徹查幷州貪腐,還老百姓一個公道!”楊俊將矛盾直接推給了幷州當地的官僚。

“這些都是後話,四千難民,從大興城建立至今,都未有如此規模,你倆有何良策?”皇帝再次試探道。

太子楊勇搶先說道,“父皇,百姓是社稷之根本,大興城富庶,兒臣建議,將難民分散安頓在大興城裡,每戶人家收留一位難民,收留難民者,明年賦稅給與減免。”

隋文帝楊堅思索許久,“老三認為呢?”

三賢王楊俊行禮道:“父皇,百姓固然重要,但是這麼多百姓一鼓作氣進入大興城,很難確定其中是否有心懷不軌之徒,兒臣認為,不應該讓他們進城,應在大興東郊統一管理!”

獨孤皇后偏向於太子的主意,“陛下,太子的方法好,給難民一個溫暖的房子過冬,比什麼都好,勇兒宅心仁厚啊,實乃大隋之福!”

皇帝卻另有想法,“朕認為老三的方法好,將難民們統一管理,更加方便治理,不能讓心懷不軌之徒在大興城裡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