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唱一首《精忠報國》(第2/2頁)
章節報錯
劍出鞘。
潘勝右手握著木蛟劍,弓步起勢,猛地擊出,唱了起來。
唱的是那首稍微修改過的《精忠報國》。
雖然沒有屠洪剛老師的嗓音,但有他的氣勢,畢竟潘勝也是統領上萬人馬的將軍,刀光劍影中走過幾遭的。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心似黃河水茫茫,十三年縱橫間,誰能相抗。恨欲狂,長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何惜百死報家國,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潘勝邊唱邊舞劍,寶劍舞得極快,帶出道道殘影。
歌曲載劍氣,劍影映豪情。
音律中似有千軍萬馬奔走,鐵馬冰河,羌笛悠悠!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邊塞的悲壯滾滾而來。
“這———這怎麼可能!”楊彪驚訝得磕牙抖唇,茶碗從手中滑落賤溼衣服都未發覺,身子一動不動,泥塑般杵立亭中。
剛才在潘勝開口前,他還想先虛偽地誇張潘勝一番,給個杆子讓潘勝往上爬,好讓潘勝出糗後摔下,摔個臉面掃地。要不是潘勝心動迅速,他已經張嘴誇讚了。
潘勝歌曲著實悲壯大氣磅礴,楊彪聽到一半漸漸陷入沉思。
大漢有貴族子弟軍中歷練的傳統,或去羽林衛中,或去邊塞。
楊彪年輕時也去過軍中,去過邊塞,見過潘勝口中的“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的景象,也為同袍埋骨邊塞哭過。
潘勝的歌聲將他的思緒帶到了十幾年前,帶到了川中瀘水邊上:漫天的黑雲壓了下來!不,不是黑雲,是上百萬只黑色的飛蟲,瞬間將上百披甲之士剔為白骨、、、3萬羽林衛袍澤感染瘟疫發不出力,渡瀘水時被叛軍襲擊,幾乎全軍覆沒,江水為之斷流。
“黑雲壓城截江海。三萬貴族子弟的屍體截斷了瀘水。要是他們還在,多是棟樑,朝廷何至於如此衰弱。動我大漢根基,有生之年定要報仇雪恨!”楊彪用袖子擦了擦眼睛,轉身朝著西南拱手行禮。
西南正是川中方向,是三萬羽林衛少年郎埋骨之地。
“怎麼會有如此氣勢恢宏的歌曲,滿滿的家國情懷,聽得人熱血沸騰。”楊修先是激動,片刻之後黯然神傷,無力地靠在柱子上,默默感嘆:“既生勝,何生修。老天爺呀!”
突然,他猛地起身,出院子一趟,半炷香後又回來。可能是化悲憤為悲糞去了,去趟茅廁。
歌唱繼續,大家聽得入迷,沒有人留意到楊修的離去歸來。
蔡邕直接站起,扶著柱子渾身顫抖,老淚縱橫,喃喃自語:“天下多幾個這樣的將軍,我大漢何至如此?何愁內憂外辱不去?”
自黃巾之亂起,大漢徹底衰弱,政令不出洛陽,各州郡官員不遵皇令。北方的匈奴鮮卑常年叩關,南下劫掠,北地十室九空。東北的夫餘、高句麗也膽子漸大,蠶食遼東郡;要不是公孫瓚英勇,夫餘、高句麗早就拿下大半個幽州。想到這些,蔡邕就懷念漢武時代,希望本朝出幾個霍去病、衛青那樣的大將,震懾異族,讓黎民少點苦難,天子少點憂愁。
智光大師也站起來了,轉著佛珠,笑容滿面、、、
“我願守土復開疆,堂堂大漢要讓四方——來祝。”潘勝高舉木蛟劍,高聲唱完這最後一句。
沒有鼓掌!
沒有吶喊。
“鐺!”
潘勝收劍轉身,回到亭中,拿起茶碗咕嚕嚕牛飲。
眾人依舊呆呆沉浸在餘音之中。
“我唱完了,請諸位評價吧!我也楊公子誰的音律高一等。”潘勝靠坐著,抱拳說道。
“慢慢慢,潘將軍等等,我先把歌詞謄抄下來,曲子也晚點再找你不全。”蔡邕回過神來,四周翻騰找筆。
找了十幾秒,一無所獲,急得不行。
“蔡公,給!”楊彪從亭子角落的案几底下拿出一個盤子遞了過去,上面正是筆墨紙硯。
文人雅士聚會,總會放文房四寶在一旁,隨時準備書寫。
人情練達即文章,醉酒之後詩千百。
好的詩詞歌賦多是聚會交流或宴會之上誕生的。因此,文人交流或宴會時準備文房四寶成了習慣。
“音律比試我輸了,潘將軍。”楊修鞠躬認輸,十秒後才抬頭,嘆息道:“恨不能早認識潘將軍你呀!”
智光大師合著雙掌走到跟前,稱讚道:“小友,果然不凡。長歌一曲,驚天動地!家國情懷蘊於詞裡,萬千軍馬藏於曲中。善哉善哉!”
“法師過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