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李家的模仿(第1/2頁)
章節報錯
傍晚,郡守府官吏吃完火鍋,無不叫好。他們大多是年輕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也願意嘗試新的味道。外加上他們打心底崇拜潘勝,知道火鍋是潘勝發明的自然對火鍋有好感。
第3師師長趙浮剛好在將軍府述職,也跟著一起來吃火鍋。他並不喜歡辣味,對麻味極其反感,剛開始吃時伸出舌頭小聲嘀咕“奶奶個熊,舌頭都不是自己的了,老夫以後再也不吃這玩意了”。
吃了兩刻鐘後,額頭冒汗,感覺無比舒坦,味蕾被開啟、唇齒留香,趙浮覺得火鍋真美味,筷子不停夾肉涮,大聲嚷嚷著:“奶奶個熊,再來三盤羊肉片,順便給裝一罈這鍋底讓老夫帶回營地吃。”
這大冬天的,吃完火鍋渾身暖暖的,攝入大量鹽分人也有勁得不行。大半的人吃完後就趕回郡守府加班。績效制度將他們變得極其勤奮。
美味可以透過言語傳播。十天不到所有的炒菜店、火鍋店、冷盤店天天滿座,生意極其火爆。
在潘勝的啟發下,冷盤店發展了外賣配送業務,只需要多出2錢的配送費,就將冷盤配送到買家府中,次日再來回收碗盤。
很多有錢人家覺得冷盤是苦力的標配,不好意思進店去買,可又想吃,於是外賣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很快,外賣的業務量就超過了堂食。因為有錢人家人口多,消費也大方,每次都點十幾斤冷盤。
在火鍋店和炒菜店夾擊下,李氏酒樓的生意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人前去排隊了。一方面,火鍋和炒菜的價格比李氏酒樓的菜價低很多,有錢人也不願意當冤大頭,自然會選擇更加美味和價格適中的火鍋和炒菜了。另一方面,炒菜店的裝修風格領先李氏酒樓近兩千年,吃飯氛圍更好。單單是精緻的餐盤、圓桌上轉動的轉盤和“特供二鍋頭”就吸粉無數。
漢朝已經有了瓷器,最出名的就是青瓷,可裝酒都是銅壺或陶甕。潘勝令人燒製了一大批瓷盤和瓷酒壺供應給炒菜店,將炒菜店的檔次大大提高。特供二鍋頭就是將普通二鍋頭埋進地下幾個月,再用精美的陶壺裝上,洋氣極了。
當然,火鍋店的消費人群主要是中等收入者,炒菜店消費者多是權貴和大族富商。炒菜店才是李氏酒樓最主要的競爭者。
、、、
李思特有氣無力地靠著太師椅,透過窗戶小縫看著對面的炒菜店。一陣煙火香味竄進包間,李思特嗆得咳嗽幾聲。
是茱萸炒豬肉、雞蛋炒大蒜。
說實話他很喜歡這味道。
“東西做得怎麼樣了?”李思特面無表情。李氏酒樓不僅沒能打垮對面的炒菜店、火鍋店、冷盤店,如今還被它們按著地上摩擦,李思特有點難受。
沒了李氏酒樓為其經營人脈,李家就與一般大戶無異了,徹底淪為沒權沒勢的富戶。這樣的富戶在當權者眼中與肥羊無異,想宰就宰。
“叔父,我們已經造出了一些鐵鍋,可厚度是對面店的三倍多。廚房大師傅試了下,用它炒出的味道雖然鮮美,但和對面還是有差距。”侄子李濱恭敬道。
味道何止是有差距,簡直就是完全不一樣。
李濱是李氏酒樓的掌櫃,聰明低調,不像堂哥李水山那樣飛揚跋扈,從不輕視任何人。當炒菜店將大鍋支到店門口炒菜時,他就派人去觀察,也讓人帶回炒菜品嚐。嘗過炒菜,他知道對面的菜太美味了,李氏酒樓必須也做炒菜,他二話不說就安排工匠開始打造鐵鍋。
“濱兒,辛苦你了。先用這些鐵鍋炒菜吧!對面鐵鍋怎麼鍛造的,我再想想辦法。”李思特起身遞給李濱一碗茶水。
世面上的鐵硬度不夠,用來做炒鍋並不合適。鍋做得薄了,勺子一鏟就破;做得厚了,導熱性差且鍋體受熱太均勻,燉菜倒是不錯的選擇,可炒菜不行,無法瞬間炒熟,味道大打折扣。
、、、
很快,李氏酒樓也推出了炒菜,並將菜價調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