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臺吉送來的議和信,讓陸舟覺得意外,卻又不是完全沒有料想。

談判是戰爭中慣用的手段,並且對話的過程,通常貫穿於整個敵對階段。

大明朝廷習慣用正統的名義招降,來拖延敵方戰機。建奴與各方對話結盟,有的部落最開始還是建奴死敵。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一場沒有對話的戰爭,純粹的戰鬥攻殺,就連瘋狂的成吉思汗也不會這樣做。

表象永遠只是老百姓們想見到的。

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講,永遠都只知道敵人國家就該攻打。

因為從大體上需要這股精氣神。

在勝利的時候歡呼,在緊張失敗的時候就要負責仇恨。

這點完全沒有錯。

但是放到國與國之間來講,就會涉及到更多繁瑣的陰暗面。

將士們是負責勇往直前,領導者卻是要理性操控全域性。

甚至還有估計國內的勢力。

兩個人之間的生死戰鬥,可以簡單的你來我往。

可上升到國家層面,往往都是涉及到諸多見不得光亮的事情。

有的人歡呼,有的人恨,有的人還需要忍。

而這個時期,在這層面上煎熬的資深專家就屬崇禎皇帝了。

起義軍毀了鳳陽明陵,該招降時候還是得招。

建奴入關劫掠了數次,朝廷頂層與皇臺吉的對話從來都沒有中斷過,甚至也差一些達成協議。

結果和談的事情還洩露了。

自家的大臣,該殺還是得殺......

這個世界的秘密本就是不光彩的,涉及到的是私下交易,各方的慾望。

作為統治者。

雙方不能暴露實力,為了更進一步而退一步,以一種少傷亡的方式吞下對方。

這一點還算是理智。

不管是不是詐降還算假意招撫,各自都有各自的心思。

明朝皇帝總以為他能東山再起,挺過荒災,滿腔的憋屈和恨意放在身後。

只是現在該輪到皇臺吉了。

停戰和談,蓄力消化。

如果陸舟沒有資源外掛的話,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是,陸舟不缺後勤資源。

接下來,還要修建從漠北到漠南的鐵路,這樣人手就有些不夠用了。

皇臺吉的條件是願意放棄山林一帶,換取兩年時間。

沒有仔細提領土的事情,這就證明等同於放棄了。

許三在一旁說道:“殿下,聽說是八旗各部起了微妙變化。

皇臺吉這才有所鬆動。”

陸舟點了點頭,關於建州那邊,一直都在竭力打入細作。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統治不穩的情況太過於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