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電話機(第1/2頁)
章節報錯
有線電報的難點就是線路佈設,當後續工程成熟,就可以有多項發展。
電話機的導線原理大體上是與有線電報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是終端原理不一樣。
從世界範圍來看,有線電報是在19世紀50年代開始普及,電話則是在19世紀70年代發明。
而對於歷史上的華夏,這兩者幾乎是同時引入中原。
19世紀80年代,李鴻章大肆鋪設有線電報幹線的時候,電話也隨即出現在了大清皇宮。
而再看當下,硬體設施已經完成,只要是原理跟上,簡單的電話機也很快就能實現。
而且現在的發電機也逐漸成熟,陸舟直接對科技部要求的是研發共電式電話機。
這種電話機結構簡單,不需要手搖發電,適合使用者少的情況下使用,由電話局集中向使用者提供通話。
最主要的表現,是可用於長途電話的人工接續。
“皇上,線路的鋪設是沒有問題。
就是兩個耳朵有些難捉摸,雜音太多了......”
宋應星口中的兩個耳朵,就是受話器和送話器,相當於後世的聽筒和喇叭。
而送話機內有裝滿碳素顆粒的小箱子,其前方有振動板。
振動板根據語音振動,振動碳素顆粒,碳素顆粒傳導電流,隨著顆粒的接觸程度,電阻發生變化,生成語音電流。
受話機接受對方的語音電流後,線上圈上生成語音電流引起的磁力。
振動鐵振動板,就可以發出聲音。
要做出這些零件,對於夏國目前來說,幾乎沒有什麼難度。
而且自從陸舟做過簡單的實驗,用一條導線就能將讓磁圈發出聲響,研究院的人知道這個發現的重要性,就孜孜不倦的開始研究。
而當下的夏國人,也沒有先前那麼迷惑了。
有了先前的電磁學作為引導,所有人都知道,這就是一種電磁感應現象......
“做出來的樣品何在?”
陸舟輕聲詢問。
宋應星早有準備,命學徒取出尚且粗糙的兩個項圈,從外表上看,還真有些像是兩個肥胖的耳朵。
“皇上,要是通上線纜,很雜亂,並且聲音還很小......”
宋應星疑惑的說道。
大致的原理他懂,同時也是按照皇上的構思來設計,但要是把人聲完全傳遞出來,卻是很難。
陸舟接過聽筒仔細看著,振動片跟線圈都安裝得穩當,話筒那邊也是如此。
“應該是振片的原因,再多尋些金屬材料試試看......”
陸舟其實看不出來什麼,只知道聽筒用的是鐵片。
而話筒那一面,是聲波使膜片振動,膜片忽松忽緊地擠壓碳粒,應該用的是更輕便的金屬才對。
而就宋應星拿來的樣品所看,兩邊都是光亮的鐵片......
“臣,尊令!”
宋應星像是得到了什麼啟發,領了命令走下去。
往後的時日。
京師北面不斷有各類物資從草原上運來,同時還有大量工匠。
自從夏軍攻下北京城的訊息傳遍草原,原本許多曾經流落到北面的漢民開始迴歸。
特別是天武城的居民,大多都是京畿百姓。
他們乘坐著火車,一路往南而下,湧入了北京城,似想再次尋找新的機遇。
同時也有人趁著這番機會,大肆收購草原上的貨物,運到京畿等地叫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