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泡影(第1/3頁)
章節報錯
徐光明本就身體羸弱,說完了之後又兩眼一黑。
直到又灌了些湯水,才甦醒過來。
只是一臉絕望的模樣.......再也不想說任何話了。
“主子,我們搶了這些人,還發現了許多的垃圾!”
烏拉沒心沒肺的嘲笑,又讓人抬出了許多零零碎碎的鐵器。
這大概都是一些製作火器的零件,還有槍管......
接著烏拉又炫耀一般的,往後邊車駕上的布子一掀。
又見到了幾支巨大且黝黑的炮管。
“主子,這些都是我搶回來的!”
烏拉得意洋洋,彷彿搶來的總比自己做出來的,更加令人自豪。
陸舟卻目瞪口呆。
他這下相信了,眼前這人指不定真就是什麼徐光啟的師弟。
畢竟徐光啟半生致力於研究科學與火器,他的師弟跟這方面打交道也不稀奇。
而且烏拉還在一旁補充著,這些人所在的學堂,本是有明軍把守。
是在明軍潰亂的時候,少數還能見得著抵抗的地方。
陸舟心裡更為確定,這夥人大機率就是建奴本要擄掠的大明工匠。
只是路線圖在烏拉的手裡,遺漏了這個地方。
這些原本處在宣大腹地的研究人員,一朝就被擄掠到了塞外。
陸舟讓人下去對其他青衫人好生探問,果然名義上都是大明匠工。
只不過,卻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
陸舟這時心頭又愈發的喜悅。
因為好像找到了目前發展最需要的人。
骨子裡有華夏文化,可又包容科學的人。
其實明末,也是古代東方科學研究的高光時刻。
就陸舟的瞭解而言,從萬曆末到崇禎年間,就有這麼一夥讀書人,毫不排斥,且直面地奉獻於科學。
他們有的人,甚至還是身居高位的官員。
比如徐光啟。
曾經在崇禎的上疏奏中,就引入過地球是圓形,並需用經度和維度來劃分的概念。
這從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感覺不可思議的。
並且徐光啟在數學方面也有貢獻,與西洋人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思想。
同時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在農業上編撰《農政全書》,大膽的討論甘薯的引用和種植......
其實,在明末這段時間裡,整個國家自上而下,這樣的人有不少,甚至願為科學獻身,也算是黑暗中的一縷光明。
東西方的科技在這一時代也得以交融。
只可惜恰逢亂世,甘薯等作物的效果也要幾十年後才得以顯現。
可要是到了滿清,讀書人搞研究這種事情,是絕對不會出現。
特便是絕不會出現在漢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