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明明是災荒之年,清郡王阿巴泰入關便取得大批糧草。

士氣大振之下,率精兵與阿濟格匯軍於延慶。

漢官引路,攻城略地,敗明軍七次,俘獲人畜萬人計。

清軍的鐵騎繼續在京畿輪番蹂踏。

第一批所得的人、畜、糧頗豐,考慮行軍不便,後方的人急運出了關外。

這是明軍邊防上一段黑暗的日子。

許多正在修建的大城破滅,邊關衛所的守軍閉城不出,鶴唳風聲。

建州的鐵騎縱橫四地,將明邊的關口當做了自家門庭。

他們將明邊獲得的人口,運去那正發展中的歸化城,填補農具勞力和牲口所需。

至此大明虧空,滿清豐饒,一切都是恰到好處。

而就在烏拉帶著騎兵在建奴後邊放飛自我的同時,又一路清軍經延慶入居庸關,直取昌平。

守城總兵投降,建奴將明德陵搗毀。

這是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

崇禎帝還未來得及傷心自家老哥的墳被搗了,那號十數萬的建奴大軍,又直逼北京城門下......

京營官兵腐敗,未可抵禦。

皇帝悲恨交加,命文武大臣分守都門,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各鎮援兵,卻又騷操作讓太監高起潛為監軍......

讓不懂軍事的太監督兵,便是事權不一,文武將吏很難發揮作用。

對此彈劾的人卻被下獄。

再看外邊,各鎮基本按兵不動,即使有出擊的機會,也不敢作戰,路遇清軍聞風喪膽,退縮不前。

這都已經又過去半個多月的時間了。

皇帝殺了一批人,又降了一批人的官職,仍舊是將無可用,只得急令還在河南剿匪的盧象升馳援,賜尚方寶劍,入衛京師。

此時的盧象升剿匪功成只差最後一步,被殺死的賊兵屍首都堵滿了河流。

可就是不知到底哪裡來這麼多的人口,盧象升前腳剛一離開,賊兵就大肆逞兇......

皇帝老兒的命更重要。

只是清軍根本無意攻打京師!

就像與流寇商量好的一般,只在降清漢官的計策下,轉軍至懷柔,佔河西務,屯兵密雲,砍而不伐,一個月內蹂遍京畿......

清軍所獲頗豐,與明軍數十次大小戰役竟未曾一敗......又獲人畜十八萬,糧食數十萬擔計!

這下剛挺過荒災,本不是流民的人也要徹底變成流民了。

沒有人知道,這勢頭此後會再無法加以遏制。

到了秋涼的時候。

粗暴的阿濟格終於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