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8“紅鷹”的效能和裝置甚至超過了林默的想像,若不是親眼所見,否則他一定以為有人在拿自己開玩笑。

為了扳回第四代主力戰鬥機的訂單,沈飛可以說是投入了血本進行研發,在配置上甚至不輸於美國人的f22“猛禽”。

做為第四代半,效能直指第五代機的殲18,它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可以達到1.8馬赫,略大於f22的1.56馬赫,最大沖刺速度可以達到2.5馬赫,直接壓倒了f22的2.25馬赫,在機動戰鬥中無異於佔領了天然的優勢。

雖然沒有鴨翼式設計,但是以中國一向比美國更先進的獨特氣動力佈局,使殲18具有良好過失速機動性和大迎角飛行品質,內建式武器彈艙設計充分利用了強大引擎的推動力,爬升效能和機動效能遠勝於現有的中國主力戰鬥機殲10系列,甚至不比殲20差上多少,區域性更是擁有絕對的優勢。

應用了大量高技術和高精密的裝置,殲18的操縱難度並沒有相應增加,機載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大大減少了飛行員的操作複雜程度。

中國現役的戰鬥機非常依賴飛行員個人的飛行素質進行控制,不僅辛苦而且也非常消耗體力,這也是在空中格鬥中,為什麼評估a+體質的林默可以輕易佔優的根本原因。

而殲18的自動控制系統卻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這一點,同時採用的先進抗荷駕駛艙對身體素質要求進一步降低,讓飛行員可以減少體力消耗,降低飛行強度,並且能夠承受更高過載的超級機動戰術

自動飛行控制系統除了有效減輕操縱外,最大的亮點在於甚至可以做為無人駕駛的戰鬥機使用,只要完善戰術機動資料庫,甚至可以配全戰術編隊,進行高空狗鬥戰。

採用如此雙模式的高效能戰鬥機,別說在國內,就是國外也相當罕見。

中國人的創造力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沈飛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即使殲18成品機下線的時候,別說國內外連一點風聲都沒有,連空軍內部也沒什麼聲息。

就像當殲10為大眾所知的時候,實際上連第二代殲10b都已經交付使用了。

複雜的機載裝備,無異於對維護保養要求提升了許多,因此隨著殲18“紅鷹”戰鬥機到位,也有相當多的輔助裝置,有包括自動臂在內的自動檢測和維護裝置,可以與機載計算機連線實現無人化自動操作,如自我診斷,自動更換部分消耗件。

不過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出色的機動引數外,更讓林默重視的是,作為可以應用於艦載機的殲18“紅鷹”竟然可以實現垂直起降。

這對於“暗夜”所擁有的山谷機場而言,這個功能非常具有實用性。

艦載機系列的戰鬥機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對起降跑道的要求,八百米的跑道對於殲14和殲20而言還是非常勉強。

殲10的短距起降效能非常出色,因此這個山谷內的小型跑道也是足夠用了,包括林默的那架從阿富汗白撿來的p51“野馬”也是綽綽有餘。

做為重型空優機型的殲20,雖然最小起飛距離可以控制在500米左右,那只是極限引數,必需預留應付突發情況的冗餘跑道,至少1000米的安全滑行距離是必需的。

相比之下,殲18擁有更加出色的起降著陸效能,也更適合“暗夜”使用。

隨著說明書的還有幾張dvd光碟,裡面裝有殲18的模擬程式,只要弄臺效能強悍點的小型機,配上兩張不弱的顯示卡搭個交火,插上搖桿等裝置,用三個大螢幕顯示器分屏顯示,就能實現模擬飛行學習。

模擬系統需要的硬體平臺對於物資支援無虞的“暗夜”基地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基地內執行有巨型計算機,相關計算機硬軟體方面的人才對於這種毛毛雨,完全就是分分鐘搞定。

不到半天功夫,林默就能夠安然地自己的宿舍內拉起了操縱桿進行模擬飛行,雖然不是那種擁有過載體驗的模擬艙,但對於飛行經驗已經十分豐富的林默來說,已經足夠了。

擁有紮實的殲15艦載機經驗,常規的起降操作並不會成為大問題,林默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垂直起降。

雖然曾有駕駛著p51垂直降落航空母艦,可那是利用氣流變化的一種對抗平衡操作,與擁有垂直起降功能的戰鬥機完全沒有相似之處。

英國“鷂”式戰鬥機也是一款垂直起降型戰鬥機,可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控制方式,不僅操作複雜,而且也存在相當高的危險性,習慣於助跑起飛的飛行員往往會因為習慣問題而出現誤操作。

20世紀70年代,英國某支“鷂”式中隊接連發生要毀人亡的事故,“鷂”式獲得了“寡婦製造者”的綽號,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