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禪師,可願聽故事?(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實禪師不願接聖旨,這件事,來之前,陛下便已經交代了咱家。所以適才禪師不接聖旨也沒什麼。”
“公公想要講的便是這些?”
喜子笑道:“那禪師以為呢?”
“貧僧什麼也未想,什麼也不打算說。”
喜子笑道:“雖然聖上這般交代了咱家,那麼咱家自然要遵從。所以,禪師是否願意接聖旨,這件事自然是隨禪師的意思。”
“多謝公公體量。”菩提彎身說道。
喜子擺擺手:“禪師不用謝咱家,咱家都是按聖旨辦事罷了。不過咱家可不僅僅要說這些,既然是要與禪師將一個故事,那咱家可不會忘。”
“公公請講。”
喜子看了一眼林子,與菩提並肩而行,說道:“咱家自幼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到了宮裡,有幸被師父首位徒弟,這才有了讀書寫字的機會。但怎麼說,就算如此,也不過是認得一些字罷了。”
“人有慧心,不被外物所累。公公是有大智慧的人,就算不認得字也無妨,也可頓悟成佛。”
“禪師說笑啦,我就是一個奴才,不過是在宮裡當差,那也沒什麼了不起。所以別說什麼成佛不成佛,這可折煞咱家。”
“佛本眾生,眾生皆可成佛。金蓮花開,水中魚望之,慧心生能成佛;竹林清,有白狐誦經,也可成佛。所以公公也可成佛。”
“哈哈哈,禪師所言甚是,不過,咱家只是一個奴才,怕是這輩子就算有佛心,也無佛緣了。”
“公公雖然年紀輕輕,可在貧僧看來卻大有智慧。既然如此,為何要拘泥於俗塵,託一身累贅?”
二人走到一處,有石桌一張,石凳四個,喜子說道:“我們坐下聊,如何?”
菩提點點頭,坐下後看向喜子。
喜子說道:“禪師說的,咱家不是不明白。但人活在世,可不都想成佛。咱家這話,禪師不要放在心中,只是咱家心中所想。”
“無妨無妨。貧僧雖然是出家人,可也不是生來便是如此,也看了世事,懂了人情。”菩提微微一笑。
“禪師果然是得道高僧。那咱家便能講一講故事了。”
“公公請說。”
“來之時,師父便交代咱家,若是禪師不願領旨,就將這個故事講於公公聽。”
菩提面色從容。
喜子繼續說道:“這個故事乃是西域一個小國。此國積貧積弱,屢屢遭受別國來犯,國主雖然勵精圖治,可奈何無力迴天。就算如此,此國主誠信禮佛,曾收留了一個遠來的一個和尚,聽此和尚一番講經後,便拜此人為國師,奉為上賓。國主見百姓受苦,於心不忍,日日到和尚那裡解惑。和尚見國主乃是誠信,又心繫百姓。於心不忍,在一次外國來犯時,此國已經無護國之兵,眼見就要國破。和尚便獨自守在國門前,等敵國大軍前來。”
菩提雙手合十,說了一句:“善哉。”
“可敵國來勢洶洶,勢要滅了此國,見到只有一個和尚守在國門,便要殺之,但那和尚不躲不避。而敵國國主正好也信佛,見到和尚如此,心中大驚,便讓眾將士住手,他策馬來到和尚面前,說道:和尚,你且讓開。和尚說:貧僧若讓開,便會有上萬無辜要死。敵國國主說道:大軍前來,不可無功而返。和尚說:返,則上萬人生,怎會無功?敵國國主聽罷,雖有猶豫,可在部下一而再地勸說下,並未打算守兵。”
“後來如何?”菩提問道。
喜子沒有回答,卻反問道:“禪師以為後來如何?”
“貧僧猜不到。”
“後來便是沒有後來。敵國國主率兵殺了僧人,滅了小國。這便是故事地結局。”
“阿彌陀佛。”
“禪師,故事講到了這裡,現在您可願意接下聖旨?”喜子問道。
菩提站起身,整了整衣服,然後說道:“既然公公已經說了這麼多,若是咱家再不接,那便是視天下蒼生於不顧。”
“哈哈哈,禪師,咱家是不懂其中的道理,只是按照師父交代的說給您聽。不過您願意接下聖旨,倒是一件好事。”
“看來貧僧修行還不夠,雖接下聖旨,日後要更加參悟才是。”
“接旨吧。”喜子將聖旨交給菩提。
菩提將聖旨拿在手中,然後問了一句:“不知公公的師父是誰?”
“我師父乃是伺候陛下的,名夜不闌。”
“貧僧知道了,看來,您的師父也是一位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