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功過三七分(第3/3頁)
章節報錯
畢竟一直以來,司馬光的名聲太好了,被譽為臣子的典範,然而其代表的乃是舊黨,官家如今啟用新黨,對舊黨打壓,貶低司馬光也並非不可能。
“不!司馬光或許人品不可挑剔,然而其治國之能卻並不高明。”也有有識之士搖頭否認道。
“不錯,聽說這一次乃是朝廷之上,公開為二人蓋棺定論,想必邸報定然刊登出具體經過,我等靜待訊息即可。”一個開封百姓附議道。
“邸報來了!”
果然,沒過太久,新一期的邸報很快出現在開封街頭。
自從使用活字印刷之後,朝廷的邸報發行越來越便捷,每當有大事的時候,更是緊急加印,第一時間讓邸報刊發。
朝廷為前朝最為盛名的兩位相公蓋棺定論,這等大事蘇軾自然不會錯過,立即加急刊印邸報,刊發天下。
“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本意為好,成效斐然,然操之過急,有害民之舉,七分功三分過。”
看到邸報上的訊息,微微點頭,朝野雖然反對王安石的聲音不斷,但是無人質疑王安石的報國意圖。
“倒也算公允!”
看到朝廷真正指出王安石新法中有操之過急之錯,不少開封百姓微微點頭,不得不說,大宋一改對西夏的頹勢,正是從王安石變法開始的。
包括現在大宋接連挫敗西夏的攻勢,依舊是當年王安石變法的餘蔭。
“王安石的評價倒也公允,然而老夫不相信司馬相公三分功七分過的定論還能公允。”一個老夫子憤然道。
在他看來,司馬光的蓋棺定論,就是不比王安石高,也至少持平,怎麼可能才有三分功七分過。
然而當他看到邸報上,關於司馬光評判的時候,頓時陷入了沉默。
“大宋國事危如累卵,司馬光卻廢除新法,卻未提出有效治國之方。”
“獻地西夏,讓西夏起死回生,為禍西北。”
“阿雲案有攜私報復之嫌。”
……………………
邸報上,將司馬光的功過是非一一列出,所有人見狀都不由眉頭一皺。
邸報未採用活字印刷術之前,民間的喉舌都掌控在士子之手,而司馬光乃是天下士子的典範,自然被士子傳頌的極為偉岸。
然而經過邸報公平的宣傳,天下百姓這才恍然,原來號稱先儒司馬子,近乎完人的司馬光竟然也有如此多的瑕疵。
尤其是阿雲案,更是讓司馬光飽受非議,畢竟以司馬光一個位極人臣的身份,相隔多年還要將一個已經服刑的苦命女子絞殺,簡直是讓人難以理解。
“司馬光在十多年後,重審阿雲案,乃是在維護大宋律法。”
“司馬光獻地西夏,乃是為了換回永樂城的俘虜!”
“司馬光廢除新法,乃是因為新法害民。”
………………
司馬光每次行事都會找一個自認為完美的藉口,一個個士子以此不停的給司馬光辯解。
“哼!司馬光只堅持自己認為的律法,阿雲案本就是經過層層辦案,更甚者有先帝親自斷案,本已經結案,而且得到了判決,司馬光有何資格推翻先帝的判決?”
阿雲案按照後世的說法,已經是終審判決了,而且已經服刑完畢,司馬光此舉的確經不起推敲。
“至於獻出米脂四寨換回永樂城的俘虜,那我等大宋將士攻打米脂四寨戰死無數,難道他們的血就白流了?”
“司馬光既然認為新法不行,那就自己推行可行之法,而不是一廢了之。”
司馬光的藉口只不過是自圓其說罷了,很快就被眾人嗤之以鼻,在百姓議論聲中,司馬光的名聲急劇下降。
“三分功七分過!官家的結論名副其實。”
“依我看,官家還是給司馬光留了些臉面,保留了賜碑,還減諡號為正。”
“王安石諡號‘文’,司馬光諡號‘正’
這對千年宿敵誰也沒有得到文正的諡號。”
隨著邸報的釋出,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恩怨糾纏一生的宿敵,最終蓋棺定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