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與佛陀論道(第2/3頁)
章節報錯
緊接著,他又繼續說道,“世人之苦,所彙集來,源於三毒,即為貪嗔痴,此為集諦。”
這句話是說,世人所受的所有苦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源於貪嗔痴三毒,貪是對於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的無節制的追求,嗔是對事物的厭惡而產生的無節制的憤恨,痴是無知與盲目。
集諦是在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解釋了老人認為的苦的來源。
然後老人又繼續說道,“人之苦欲本來可以斷絕,絕三毒,苦自然便消去。人生修行自我,萬般寂滅之後,修成正果,成覺悟者,自我便無苦了,此為‘道諦’‘滅諦’。”
這是說,人可以透過自己的修行,透過斷絕‘貪嗔痴’進而斷絕人生所有的苦,達到宛如寂滅重生的效果,成為修成正果的‘覺悟者’。
其實斷絕苦痛有一個十分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死了,人死了自然就沒有苦痛了,所以‘滅諦’叫做‘滅’。
但是老人認為,人活著,其實也可以透過修行斷絕苦痛,達到宛如‘寂滅’的效果。
當然,‘滅諦’這個詞語是莫語直接透過老人的話語翻譯而來的意譯,而老人原本所說的是一個莫語很熟悉的詞彙,‘涅槃’。
同樣,‘覺悟者’也是莫語的意譯,老人原本的發音,‘覺悟者’這個詞語直接音譯過來,也是一個莫語很熟悉的詞彙,‘佛’。
到此,老人其實解釋清楚了,他的那句‘唯我獨尊’是什麼意思。
老人認為人的自身是這世間最尊貴的東西,人可以透過修行自我,成為覺悟者,超脫世間的所有苦難。
這第一番論道,看起來像是兩人在各說各的,牛頭不對馬嘴,實際上是兩人在稱述各自的觀點。
這就像辯論賽裡,論辯雙方的第一名辯手要首先稱述己方的觀點一樣,先列出一個觀點,然後對方再根據己方的觀點對對方的觀點提出意見。
在互相講述了自己的道之後,兩人根據對方的道,根據對世界的領悟,繼續辯論了起來。
其實莫語和老人的道就有一點像對立的雙方。
莫語的道看起來是說順其自然,清靜無為,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入世’的道,這個道的核心是統治者要順應被統治者的民意,不要透過自身的私慾去幹預被統治者的發展。
天子垂拱而天下治,天子拱著手坐在寶座上,什麼都不做,與民休養生息,天下自然而然的就治理好了。
由此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程度,無為是手段,無所不為才是目的。
天生聖人,教化萬民
而老人的道是‘出世’,如果莫語的‘聖人’要天下太平,社會發展,求的是自我的實現和社會的實現,那老人的‘覺悟者’求的就是自我的超脫,要遠離世俗,斷絕情慾,恪守戒律,自我修行,如此達到自身的‘涅槃’超脫。
核心的差距就是度己還是度天下。
但是兩人的道並不是完全對立的,他們在對立之中又存在著統一之處,比如兩人的道都偏向於清靜無為,比如莫語的‘聖人之道’,在度天下的時候,也在度己身,社會的實現其實就是為了自我的實現。
雖然在辯論,但是兩人並沒有爭吵,也沒有大聲的呵斥,而是慢聲細語,平靜的指出對方道中自己覺得不理解或者覺得有誤的地方。
爭吵實際上是想透過自身的一種比斗的手段,讓別人的思想被自己控制,而論道,事實上是透過對方來尋找自身道的漏洞,用以補足自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終,這場辯論持續了整整一個月,兩人都是極其聰慧的人,每當一個人指出對方道中的漏洞,另一個人就會迅速理解,給出解釋或者修復這個漏洞。
而在第三十天的夜晚,莫語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你要傳教嗎?”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扣住了老人道中最核心的部分。
老人的道是修己身的道,是要超脫物外,隔絕情慾,從而覺悟的道,這樣的道,他就不應該傳播,因為傳教本身就是一種‘貪’,執念要求讓更多人的學習自己的道,本身就是一種‘貪’。
而他的道之中,又包含著希望眾生都能超脫的願望。
當莫語問出了這個問題之後,老人停住了,他看著莫語,明亮的眼睛裡閃爍著光輝,他輕輕點頭,緩聲說道,
“要。”
這一個‘要’字,其實就破去了他要極端修自身的道法。
然後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莫語,
“我,小乘,你,大乘。”
乘,其實就是車輛的意思。
小乘,就是小的車輛,小乘修自身,自己通向彼岸覺悟,搭載的車輛小;大乘就是大的車輛,大乘度世人,要讓世人都通向彼岸覺悟,就需要搭載大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