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愚耕覺得這裡的人員狀況越複雜,他從這些人員身上見識到的也就越多,

5、愚耕算是從中好好地見識了一回,愚耕幾乎從中養成一種習氣,成了行內人。

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在名人苑工地上打混凝土,幾乎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停停頓頓,羅羅嗦嗦,

愚耕在這裡幹到兩三個月的時候,由於矛盾激化,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就與那老湖南終止了承包關係,不再在這工地上打混凝土。

4、愚耕原本打算等把混凝土的賬結了,就回家去。有人卻要挽留愚耕,說是名人苑工地上反正還有些其它活路,要愚耕不必急著這麼早回家,

5、愚耕也就又拖了十幾二十天,整班人馬也都快要散夥了,

6、在工地上幹活路變數很大,但經常在工地上幹活路的人完全能適應這種變數,要是沒有這種變數,恐怕他們還不習慣呢,

7、他們那些人一年之中換幾個工地是再平常不過的啦。

4、愚耕在這裡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內容豐富,生活節奏,散漫無拘,休息的日子特別多,愚耕還常常會自己跟自己放假,有活也不去幹。

愚耕剛來的時候,幹活還不怎麼在行,很快,愚耕幹活變得厲害起來,令人刮目相看,大加賞識,

愚耕幹力氣活基本上掌握了一套適合他的方法

很少有人會像愚耕那樣懂得,其實幹力氣活更要講究方法,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智慧,

就不必舉例說鏟沙子要有什麼方法,拉斗車要有什麼方法,

愚耕到這裡不久,人們就習慣叫他兩毛,愚耕瞭解到,在他之前那貴州老鄉曾將一個落難的浙江大學生介紹到這裡,

那浙江大學生走了,這裡的人又自自然然地叫他為兩毛

這裡的人由衷地讚歎,現在這個兩毛比以前那個兩毛要強多了,並喜歡拿“兩毛”這個外號開玩笑,“兩毛”這個外號在這裡叫得最響亮。

6、有一位四五十歲的安徽人,被叫做一毛,這裡的人都稱一毛是兩毛的老大,並喜歡拿這種關係開玩笑,

7、那安徽人也確實對愚耕特別體貼特別關懷。還有一位麻木遲鈍的四川人被叫做三毛。

愚耕剛來時是與三毛睡在一個房間,不久後有兩個岳陽人請愚耕把床位讓給他倆,愚耕也就與那安徽人睡在一個房間裡,

後來由於這裡的人不再從那老湖南手裡承包打混凝土的活路,也就不管住,

愚耕與那安徽人也還是租了這間房住,但還沒有交房租。

7、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在跟那老湖南承包打混凝土的兩三個月裡,是大夥輪流做飯,

8、或兩人一次輪做兩天飯,或一人一次輪做一天飯,愚耕開頭是與三毛一起輪流做飯,後來三毛提出要跟愚耕分開輪流做飯,

9、每次輪到愚耕做飯的那一天,愚耕忙得不可開交,算是一種很難得很有意思的經歷,

10、愚耕做飯的那天總覺得做飯容易找柴難,找柴容易生火難,顧此失彼,手忙腳亂。

11、真是比起輪流做飯,幹活都不重了。

8、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不再跟那老湖南承包打混凝圭後,

9、這裡的人就自自然然分成幾個小組,各自解決吃飯的問題。

結果一毛兩毛三毛再加上那重慶兩父子,就自然而然組成了一個做飯小組,他們重新購置了一些廚具,改用液化氣做飯,就好像一家人一樣,

這種經歷對愚耕十分寶貴,愚耕的伙食開銷是由那安徽人先貼的錢,愚耕可以什麼都不用操心,也不必爭著去做飯,愚耕也樂得清閒,

誰說只有幹活才算是打工,就算沒活幹,只要有吃有住就算是打工,才不操心掙不到錢呢,真是一人吃飯,全家不餓。

8、愚耕在這裡喜歡上了聽收音機,廣東衛星廣播每逢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都會有一個名為“我來自他鄉”的廣播節目,講敘他鄉人在廣東的故事,

9、愚耕漸漸喜歡上了這個節目,感懷身世,後來,愚耕自然而然就想到要給“我來自他鄉”的節目組寫一封信,也講講他在廣州的故事,估計會感興趣。

結果愚耕當真就在某個星期六寫好一封信寄去,信中內容十分簡略,僅是點到為止,卻有頭有尾,有條有理,實事求是,真真切切,

愚耕只有感到確確實實有東西寫的時候,才能寫出一點點東西,而且必須要發自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