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進攻失敗,印度空軍卻沒有放棄。

半個小時後,印度空軍發起了第二輪進攻。

其實,這也是早就安排好了的,不然以印度空軍的組織能力,肯定不可能在半個小時之內投入第二批空中力量。

事實上,戰鬥機起飛之後,飛往戰區都不止半個小時。

這次,充當主力的依然是F16E,不過數量達到了24架。

對面,巴基斯坦空軍是8架JF20。

之前攔截F16E機群的那四架JF20,雖然還有足夠多的導彈,但是在攔截與規避的時候消耗了太多的燃油,所以在成功阻止了印度空軍的機群之後,全都轉向返航,把防空任務交給了緊急起飛的8架JF20。

其實,這也是巴基斯坦共軍在該方向上能夠出動的最後一批JF20。

雖然還有4架JF20,但是這些戰鬥機必須留下來掩護ZDK05,畢竟預警機是整個防空系統的核心力量。

8對24,優勢明顯在印度空軍手上。

此外,在24架F16E當中,至少有8架擔負的是護航任務,此外還有8架在飛行途中拋掉了炸彈。

也就是說,只是前出掩護的F16E就有16架,分成了前後兩個編隊。

戰鬥,依然從視距外開始。

與前一輪空戰相似,F16E受到AIM120A的射程限制,沒有能夠搶先開火,不過印度飛行員吸取了教訓,都提前進行了規避,並沒有為了完成引導工作而錯過避開SD10C的最佳時機。

只是,仍然有3架F16E被SD10C擊落。

緊接著,戰鬥進入到格鬥階段。

這是開戰以來,雙方進行的第一次格鬥空戰。

在此之前的所有戰鬥中,交戰距離都高達數十千米,用中程空對空導彈對射,決定勝敗的是雷達與導彈的效能。

最初的時候,JF20機群有著明顯的優勢。

為什麼?

數量多。

8對5,幾乎是二打一。

此外,巴基斯坦空軍的JF20幾乎都是空優型,只有那20架防空壓制戰鬥機按照多用途型配置。

也就是說,這些JF20都針對制空作戰做了最佳化。

簡單的說,其實就是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裝備,降低戰鬥機的空中,從而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

其實,這也是沒得選擇的選擇。

因為俄羅斯不肯向巴基斯坦提供發動機,所以出口給巴基斯坦的JF20全都配備華夏生產的S10。

當然,華夏的J10D使用的也是S10。

為了開啟巴基斯坦的市場,也為了照顧巴基斯坦的特殊需求,這些JF20使用的是最新式的S10B。

理論上,這種發動機的加力推力能達到144千牛。

在第三代大推力發動機中,已經不算低了。

問題是,JF20的重量同樣不低。

在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眾多的電子裝置之後,JF20在攜帶4枚導彈與半油時的空戰重量達到了14噸。

也就是說,即便配備S10B,JF20的空戰推重比也才勉強超過1。

這個效能,在同代戰鬥機中算不上優秀。

其實,甚至連J10A都比不上。

當然,跟早期型的F16A相比,差距就更遠了。

所幸的是,印度空軍的F16E也是一樣。

雖然F16是第一種按照能量機動理論設計的戰鬥機,一向以機動性出名,敏捷性甚至超過了F15,但是在發展到F16C/D的時候,增加的大量裝置,已經讓這種戰鬥機變得極為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