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軍大舉南下的時候,北面的戰鬥還在進行,即巴軍的另外一支部隊正在圍殲查謨南面的印軍。

顯然,巴基斯坦的目的依然是佔領與控制克什米爾。

如果印軍在這個時候跟巴軍決戰,必然會遭受極為慘重的損失。

到時候,哪怕能夠守住賈朗達爾,也別想北上反攻克什米爾,更別說從巴基斯坦手裡奪回克什米爾。

當然,就算印軍沒有跟巴軍決戰,也未必能夠奪回克什米爾。

只是,不管怎麼說,印軍在這個時候前去決戰,就中了巴軍的下懷,必然會遭受極為慘重的損失。

折騰一番下來,印軍已經錯失先機。

以當時的局面來看,如果印軍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即知道巴軍正在向拉合爾方向集結重兵,就應該搶先在該方向上發起行動,哪怕不以攻佔拉合爾為目的,也應該透過戰術進攻來遲滯巴軍的部署行動。

要是能夠拖上十天半個月,局面會大為改觀。

可惜的是,印軍並沒有主動採取行動。

三天後,巴軍結束了在伯坦果德南面的突擊行動。

隨後,巴軍突擊部隊開始後撤。

這個時候,印軍才反應過來。

當時,印軍甚至打算發動一次反擊,趁機收回伯坦果德。

只是,在美國情報機構發出警報之後,印軍放棄了這個幾乎是送死的念頭,即巴軍只是後撤。

如果印軍發起反擊,必然會在伯坦果德附近跟巴軍決戰。

關鍵就是,巴軍已經消滅了查謨南面的最後一股印軍,佔領了整個克什米爾地區,正在部署新的防線。

也就是說,巴軍有足夠多的兵力。

靠步兵發起反擊?

哪怕巴軍沒有打算佔領伯坦果德,而是主動後撤,也能夠憑藉在後方修建的防線對付反擊的印軍。

再說,步兵部隊有多大的突擊能力?

巴軍再不能打,都有裝甲部隊撐腰。

正如美國情報機構判斷的那樣,在完成了邊境地區的防禦部署之後,巴軍開始從伯坦果德撤退。

也就是說,巴軍並沒有佔領伯坦果德。

有趣的是,在巴軍撤退的時候,至少有50萬平民跟隨巴軍離開了印度,而且主要就是***。

這個時候,印軍能做什麼?

什麼都不能做!

在開戰的第30日,巴軍開始從伯坦果德撤退,並且在2天之後,也就的第32日完全撤離。

結果呢?

印軍卻始終沒有北上收復伯坦果德,一直拖到第35日,印軍的一支先頭部隊才到達伯坦果德郊外。

有意思的是,印軍沒有入城。

為啥?

區區幾千名印軍,根本控制不了伯坦果德,而在那座完全失控的城市裡面,有100多萬飢餓的平民。

又拖了數日,直到第40日,印軍才進駐伯坦果德。

隨後,印軍花了大約半個月的時間,才重新恢復秩序。

根據非官方機構統計的資料,在這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內,伯坦果德有數十萬平民流離失所,數萬人餓殍。

印度當局就此宣稱,應該由巴基斯坦為伯坦果德的人道主義災難負責。

當然,巴基斯坦當局肯定不會承認,因為巴軍就沒有攻打伯坦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