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只能進攻(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個效率,算高嗎?
當然,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能力,確實已經非常高了。
要知道,在平時,每個月肯定不會超過4架,一般在3架左右。
可是,橫向對比的話,那就低得可怕。
同一時期,巴基斯坦飛機制造公司向空軍交付了9架新產的JF20與22架JF17,而且還有至少5架JF20與14架JF17能夠在幾天之內交付。
此外,在此期間,巴基斯坦飛機制造公司修復了至少40架受損的戰鬥機。
當然,巴基斯坦飛機制造公司能夠有這個能力,也離不開華夏的支援。
根據戰後披露的訊息,在戰爭期間,至少有500名來自華夏的人員,特別是工程師與技術專家在巴基斯坦飛機制造公司工作,幫助巴基斯坦飛機制造公司提高生產效率,甚至是直接參與生產工作。
當然,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在地面裝備方面。
巴基斯坦的國營兵工廠在20多天內,向陸軍交付了近百輛“哈立德2”,而且都達到了戰鬥狀態。
此外,巴基斯坦兵工廠還修復了數百臺受損的坦克,其中大部分是繳獲的印度坦克。
印度呢?
沒有生產一輛坦克!
在20多天裡,印度也只修復了一百多輛坦克,而且大部分都是輕傷,幾乎所有受損嚴重的坦克都被直接拋棄掉了。
為什麼不修好?
沒那個能力,也沒有修理必須用到的關鍵零備件。
根據戰後統計,在印度陸軍損失的T90S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能夠修復,卻被印軍直接拋棄。
搞笑的是,這些被印軍拋棄的坦克,很多落到了巴軍手上。
當時,巴軍修復了很多繳獲的印軍坦克,原本打算補充給作戰部隊使用。
也確實移交了一部分給作戰部隊,只是反應非常糟糕。
戰後,巴基斯坦把這些繳獲的坦克在進行了維護之後,以二手貨推向國際市場,主要面向非洲等國。
此外,巴基斯坦還改造了一部分坦克,用來充當重型步兵戰車。
有趣的是,巴基斯坦出售的部分二手坦克,最終又輾轉回到了印軍手上,而且被印軍使用了數十年。
當然,主要是T90S。
印度為啥購買這些二手坦克?
便宜。
此外,印度有T90S的維護裝置,因此日常維護保養更加容易。
由此也不難看出,印度根本就沒有進行一次大規模戰爭的基礎實力。
可以說,如果沒有外來援助,印度根本不可能扭轉戰局,更別說擊敗巴基斯坦,能夠守住現在的防線就很不錯了。
那麼,印度有可能在短期內獲得外來援助嗎?
或者說,印度拿什麼去爭取獲得外來援助?
顯然,印度需要一場勝利,也只有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才有望讓美國與日本相信,印度還有取勝的機會。
可見,這正是印軍選擇主動進攻的根本所在。
只是,以印軍的實力,要想取得一次決定性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別說主動發起進攻。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印軍打一場防守戰,說不定希望還要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