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圍繞著庫特展開的戰鬥中,“薩勒曼”不止一次被叛軍的重型反坦克導彈命中,卻沒有一輛被導彈打穿正面裝甲。

當時,損毀的幾輛“薩勒曼”都是側面被導彈擊中。

只是,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

隨著主動防禦系統的到來,並且優先提供給前線部隊,也就是裝到“薩勒曼”上,面對反坦克導彈,“薩勒曼”多了一重防禦手段。

後來的戰鬥證明,由華夏研製的主動防禦系統能夠有效的對付速度在每秒450米以內的反坦克武器。

在攔截“短號”這類單兵反坦克導彈的時候,其命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

可惜的是,“薩勒曼”到來的時間稍微晚了一點。

在60輛“薩勒曼”開上戰場的時候,叛軍手裡像樣點的坦克差不多都被打掉了,而伊朗援助的那些坦克並不先進,甚至算不上是有價值的對手,畢竟“佐勒菲爾卡”連T90S都比不上。

結果就是,在庫特附近,“薩勒曼”並沒有接受穿甲彈的考驗。

當時,唯一的一個戰例就是,一輛“薩勒曼”被“佐勒菲爾卡”打出的穿甲彈擊中了炮塔正面,不過沒有貫穿。

顯然,這個戰例沒有多少說服力。

“佐勒菲爾卡”使用的是俄羅斯的第二代穿甲彈,等效穿透厚度僅有400毫米,連一些防護好一點的第二代主戰坦克都對付不了,肯定無法對付第三代主戰坦克,更別說是第三代主戰坦克裡的佼佼者。

此外,那輛“薩勒曼”坦克裡的人員都沒有受傷。

在中彈的時候,坦克只是劇烈震動了一下,隨後就繼續戰鬥。

直到戰鬥結束,坦克手在檢查坦克的時候,才發現了炮塔正面的窟窿,測量發現穿透深度還不到炮塔裝甲的一半。

當然,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薩勒曼”車體正面對破甲彈的等效防護厚度超過了1000毫米,那麼對穿甲彈的等效防護厚度就肯定在600毫米以上,而炮塔正面肯定要稍微好一點,在650毫米到700毫米之間。

這個水準,算不上突出。

要知道,美軍M1A2的等效防護厚度超過了850毫米。

只不過,“薩勒曼”的戰鬥重量比M1A2少了10噸,如果加上這10噸,也就是按照最高標準配備附加裝甲,“薩勒曼”的防護能力絕對不在M1A2之下,車體與炮塔正面的等效防護厚度肯定在800毫米以上。

此外,附加裝甲對破甲彈的防護效果更好,甚至能把防護厚度提高到1500毫米。

可見,“薩勒曼”在全披掛狀態下,能夠擋住除了M829A4與DM63之外的所有炮射穿甲彈。

這絕對算得上是頂級防護。

要知道,“薩勒曼”同樣可以在使用華夏的第四代穿甲彈的時候,打穿M1A2與“豹”2的正面裝甲。

如果說“薩勒曼”有什麼缺陷,那就是機動效能。

其實,這也是唯一能夠在“薩勒曼”身上挑出來的毛病,不過這個缺陷很快就能得到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