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幾個月,特別是在地面部隊參戰之後,幾個阿盟國家都有了想法。

最積極,也是最先採取行動的就是沙特。

這就是,透過巴基斯坦牽線搭橋,搞到了60輛豪配版的VT4,即“薩勒曼”,並且立即投入戰場。

在庫特,這60輛“薩勒曼”一戰成名。

也就是在王棟回來之前的那個晚上,60輛“薩勒曼”阻擊了一個叛軍裝甲旅,在沒有得到任何遠端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只是依靠坦克炮就摧毀了數十輛叛軍的坦克,以及近百輛步兵戰車。

更重要的是,沒有一輛“薩勒曼”損毀。

只有一輛“薩勒曼”的觀瞄系統在戰鬥中被彈片打壞,不過很快就修好了,在幾個小時後就恢復了戰鬥力。

整場戰鬥,沒有一名“薩勒曼”的坦克手傷亡。

更具體一點,“薩勒曼”取得的戰果,有一半以上是在3500米以外完成,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是在1000米以內。

也就是說,“薩勒曼”的火力精確度高得嚇人。

最遠命中紀錄發生在後半場的反擊行動中,一輛“薩勒曼”在大約4800米的距離上向叛軍開火,準確命中了一輛BMP1步兵戰車,而且打出去的穿甲彈在摧毀了戰車之後,還打掉了戰車後面的一輛裝甲車。

當然,這次命中多多少少有那麼一點運氣成分。

不可否認的是,“薩勒曼”的火力不但準確,還極為兇狠。

在被“薩勒曼”摧毀的“佐勒菲爾卡”中,有一輛被穿甲彈從正面貫穿,然後穿過了整個乘員艙,又打穿了後面的發動機艙,最後落到了坦克外面,而且那枚穿甲彈很有可能是從3000米外射來的。

可以說,配合華夏的第三代特種鎢合金穿甲彈,“薩勒曼”能幹掉當今世界上任何一種主戰坦克,哪怕是加掛了附加裝甲的主戰坦克。

後來,沙特軍方組織進行了一次實彈測試,證明“薩勒曼”配合第三代穿甲彈,極限穿透深度超過了800毫米,如果使用華夏暫時還沒有出口的第四代穿甲彈,極限穿透深度接近900毫米。

其實,這還不是最強。

為什麼?

華夏也有貧鈾合金穿甲彈。

雖然一直以來,華夏力主研製特種鎢合金穿甲彈,主要是華夏是全球最大的鎢儲備國與生產國,有海量的鎢礦資源,但是華夏也在研製貧鈾合金穿甲彈,關鍵是鎢合金有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鎢合金彈芯在穿甲的時候有自鈍效應,而貧鈾合金擔心是自銳效應。

也就是說,要達到相同的穿透深度,鎢合金彈芯必須做得更長,而彈芯長度增加,必然提高加工難度。

更要命的是,擔心的總長度收到炮彈尺寸限制。

其實,這也是美國一直堅持使用貧鈾合金穿甲彈的關鍵所在。

當然,華夏研製的貧鈾穿甲彈只是自用,從不出口,而且美國也從來沒有向其他國家提供貧鈾合金穿甲彈。

所幸,第三代穿甲彈就足夠了,而第四代穿甲彈足夠應付未來二十年內的主戰坦克。

相對於強大的火力,“薩勒曼”的防護也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