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不是價格,而是購買方式,即沙特像以購買生產許可的方式,在國內生產240門火箭炮。

問題是,做為華夏能拿得出手的最先進的超遠端火箭炮,AR3只賣成品。

當時,華夏只答應幫助沙特皇家兵工廠建立一座維護保養工廠,確保AR3在沙特就能得到正常維護。

等到伊拉克內戰爆發,談判戛然而止。

此外,按照華夏的軍售禁令,沙特已經無法直接從華夏購買生產火箭彈所必須的關鍵裝置,比如“北斗”定位系統。

雖然透過巴基斯坦,沙特能夠獲得必要的關鍵裝置,皇家兵工廠的火箭彈生產線還能勉強維持運轉,但是生產成本比平時提高了接近一倍,特別是配備了“北斗”定位系統的高精度火箭彈。

其實,沙特生產的火箭彈本來就比直接從華夏進口昂貴。

道理也很簡單,沙特的勞動力價格更高,而且很多關鍵裝置都需要進口,生產成本根本降不下來。

堅持自行生產彈藥,無非是不想受制於人。

即便在平時,一枚370毫米高精度火箭彈的出廠價格都高達10萬美元,一門火箭炮一次齊射就能打到100萬美元,而一個炮兵營的24門火箭炮一次齊射,打掉的火箭彈價值高達2400萬美元。

當然,普通火箭彈便宜得多,單價大概為2萬美元。

只是,如此昂貴的彈藥,就連沙特這樣的土豪都有點吃不消。

可以說,沒有絕對必要,沙特陸軍絕對不會動用這種國寶級的大殺器。

動用24門AR3,還齊射了5輪,打掉了1000多枚高精度火箭彈,一口氣燒掉了1億多美元,足見這場戰鬥的重要性。

其實,關鍵不是海伊。

天亮前,突擊部隊就到達了海伊郊外。

只是,王棟沒有參與攻打海伊的戰鬥。

按照他的安排,裝備了PLZ45G的第201炮兵營留了下來,為攻打海伊的機械化步兵營提供炮火支援。

當然,炮兵都是留在後方,用不著去前線衝鋒陷陣。

與此同時,阿盟聯軍加強了對海伊的轟炸力度。

雖然在前面進攻的依然是第101機械化步兵營,但是擺出來的架勢,就像要一鼓作氣的打下海伊。

這個時候,王棟率領的三個營已經開始向北突擊。

守衛海伊的叛軍有數千人,相當於兩個步兵旅,因此卡里姆有理由相信,政府軍要在海伊耽擱好幾天。

受此影響,卡里姆會首先穩住迪瓦尼耶,再考慮對付從庫特南面殺來的政府軍。

能否一舉攻佔庫特,就得看能不能及時攻到庫特。

關鍵,顯然是後勤保障。

為此,王棟做了充分準備。

這就是,讓費薩爾準備了一百多架運輸直升機,以空運的方式向突擊部隊提供彈藥等作戰物資。

至於燃油,只能依靠政府軍的運輸車隊。

所幸,從費吉爾到庫特,還不到一百千米,而“薩勒曼”與“哈立德”的公路行程都在500千米左右。

再說了,王棟還帶了幾十輛油罐車,能夠為所有坦克戰車補充一次燃油。

第三日上午,突擊部隊到達庫特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