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還有,伊朗與俄羅斯的關係,更多的體現在政治與外交層面上,特別是在敘利亞問題上。

在經濟領域,兩國其實是對手。

很簡單,俄羅斯一直靠賣石油與天然氣獲取外匯,支撐國民經濟,而伊朗同樣是重量級能源輸出國。

更要命的是,俄羅斯與伊朗的主要出口物件都是華夏!

以往,伊朗遭到國際社會制裁,而華夏一貫遵守聯合國決議,從伊朗進口的石油保持在限額之內。

現在,制裁解除,華夏不再受到限制,也就擴大了與伊朗的石油貿易。

只是,華夏的國內需求是有限的,進口總量也是有限的。

從伊朗購買更多的石油,意味著要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進口量。

沙特嗎?

顯然不是!

要知道,沙特、科威特、阿聯酋與阿曼等幾個海灣國家,其石油開採成本全球最低,俄羅斯要高得多。

結果顯而易見,華夏得遵守市場規律。

近幾年,除了按照協議繼續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與天然氣之外,華夏很少把額外採購合同授予俄羅斯。

很簡單,太貴了。

俄羅斯的石油主要產自西伯利亞,不但開採成本高昂,運輸也是個問題。

根據非官方公佈的資料,華夏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油田進口石油,運輸管道按照設計壽命均攤成本,每桶的落地價要比從海灣國家進口石油,用ULCC運輸到華夏南方港口的高至少15%。

此外,俄羅斯的石油在品質上比海灣石油差了一大截。

能以更低廉的價格從伊朗等海灣國家買到更好的石油,為什麼還要買俄羅斯的石油?

共同支援敘利亞巴沙爾政權,那是政治,而買賣軍火,那是生意。

結果就是,俄羅斯打算在伊朗身上很賺一筆。

在伊朗提出了購買戰鬥機的需求,而且點名要Su35與Su34之後,俄羅斯卻以伊朗空軍從來沒有使用過如此先進的戰鬥機,需要循序漸進為由,向伊朗推銷Su27與Su24,開價還不低。

這是幹嘛?

要知道,Su27的生產線即將關閉,Su24早就停產了。

顯然,俄羅斯想趁此機會處理掉一批平時根本用不上的二手戰鬥機,還要賣出一個天價來。

當時,俄羅斯為30架Su27與30架Su24開出的報價高達40億美元!

伊朗是印度那樣的癟三嗎?

當然不是!

先不說價格的問題,這些戰鬥機買來有什麼用?

Su27SK是早期型號,配備的火控雷達在二十年前就落後了,還只能使用AA10這類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

Su24就更不用多說,最新的一批都有近二十年的機齡,剩餘壽命最多十年。

伊朗要的是至少能夠跟F15SA與EF2000抗衡的先進戰鬥機,而不是已經落後於時代的二手貨!

西家不行,就只能去找東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