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才是最大的問題。

雖然只是進行廠方驗收,測試專案不會太多,也不會太過苛刻,但是肯定會消耗大量彈藥。

要知道,LAST交給美軍進行實戰測試之前,已經在廠方測試中打了25萬發槍彈。

就算儘量減少測試專案,也要準備5萬發測試用彈。

因為只能手工生產,而且只能讓陳子豪等技術人員參與,所以生產5萬發測試用彈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趙禹他們加班加點,忙了一個月,才製造了5萬發測試槍彈。

製造槍彈十分麻煩,而用起來到很快。

驗收測試,前後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

其實,主要進行的是效能方面的測試,沒有涉及到實戰使用,畢竟D&F公司也沒那個能耐。

在測試完成後,BAE系統公司的技術人員提出了很多意見與建議。

首先,彈頭直徑可以進一步縮小,最好能夠低於5毫米,比如4.5毫米,畢竟對小口徑槍彈來說,6毫米實在有點偏大。

縮小彈頭直徑,好處很明顯。

比如能夠減輕全彈質量,降到12克以內,甚至控制在10克以內;還能在降低槍口動能的情況下提高初速,增強槍械的可控性;透過加大彈頭的長度,提高長徑比與比動能,就能保證彈頭的穿透性。

此外,對於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道理,趙禹當然明白。

其實,趙禹早就設計了4毫米埋頭彈,不過不是步槍彈,而是手槍彈。

趙禹沒有采用更小的口徑,不是說做不到,而是沒那個必要,因為王棟根本沒想過幫助BAE系統公司拿下OIC專案。

至於設計小口徑手槍彈,針對的是衝鋒槍,而不是手槍。

以趙禹的判斷,在埋頭彈普及之後,小口徑步槍很有可能會被淘汰,而小口徑槍彈不會退出戰爭舞臺。

很簡單,除了步兵,其他士兵需要比手槍更好的自衛武器。

其實,這就是前些年炒得很火的PD概念,而FN公司的P90與H&K公司的MP7都是該概念的產物。

雖然PD概念已經被軍方拋棄,但是非戰鬥人員對自衛武器的需求卻沒有降低。

此外,一些特殊情況,也需要一種比步槍短小,具有足夠殺傷力,以及火力密度夠大的自動武器。

其實,這就是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得到廣泛使用的關鍵所在。

如果小口徑步槍退出戰爭舞臺,在中等口徑步槍得到普及的同時,發射小口徑槍彈的衝鋒槍也將受到重視。

藉助於埋頭彈技術,未來的小口徑衝鋒槍肯定不會太差。

為此,趙禹才設計了4毫米埋頭彈,並且以此為基礎著手研製衝鋒槍。

只是,4毫米埋頭彈與新式衝鋒槍都還是PPT,連樣品都沒有。

在彈頭結構上,BAE系統公司的技術人員也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