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光和董嗣榮自身雖沒什麼資源,但他們的爹可是一品大員朝中寵臣,倘能搭上關係,就算沒好處也能拿出來吹吹牛逼。

上面各級官吏多少要看點面子,資源和政策自然會傾斜一些,而楊延光和董嗣榮要調出這貧苦之地,自然得紮紮實實做出些政績來。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得了實惠,楊延光和董嗣榮也能順利升遷,地方上貧窮的局面也能改變一些,是個多贏的局面。

眼下稍閒的柴宗訓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不管是修鐵路,還是開鑿運河,都是非常巨大的工程,雖能惠及千秋萬代,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譬如網路千古一帝楊廣,開運河功在千秋,步子太大扯著蛋,造就了七十二路反王。

可惜他沒生在現代,不知道基建是最能提振經濟的事情。

已有穗都港招標珠玉在前,柴宗訓下了一道旨意,改徭役為募役。

自秦以來,所有百姓均須復徭役。大周立國後沿襲前朝,實行差役法,差役分為兩大類,即州縣吏和鄉役。

簡單說來,州縣有什麼建設,老百姓就得按戶等出錢出力,鄉里捕盜,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以供奔走驅使。

募役法,便是朝廷花錢,僱老百姓為朝廷幹活。

地方州縣若有差使,也須花錢僱老百姓。

先前地方上常有胡亂攤派之舉,如今所有鄉役均須花錢請人,正好革除此弊端。

既是朝廷花錢,那錢從哪裡來?自然是關稅抵押銀行貸款。

雖然會導致通貨膨脹,但其結果是全民承受,比先前老百姓當差,士紳免役要好得多。

況且基建一開,至少能提供上百萬工作崗位,給無地的農民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當然,老百姓是沒有通貨膨脹概念的,他們目前只知道皇上聖明,免除了他們的徭役,把柴宗訓歌頌得功兼三皇,德配武帝,什麼文景,什麼太宗,自然都不在話下。

而對於免役計程車紳來說,差役還是募役,似乎與他們都不怎麼相干,所以柴宗訓的聖旨並未激起多大的水花。

現在就等著趙德昭銀行賬目出來,看看得加多少倍槓桿。

雖然錢是印出來的,柴宗訓可不敢胡來,必須控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小趙,銀行今年賺了多少錢?”柴宗訓有些激動。

趙德昭一副苦哈哈的臉:“皇上,銀行蝕本了。”

“啥?”柴宗訓簡直不敢相信:“小趙,就算是貪,也得有度。綢緞莊可以說新進的貨賣不動虧本,客棧可以說人客不多蝕本,你一個賺差價的中間商也能蝕本?”

“皇上,”趙德昭訴苦到:“你可冤死臣啦。自銀行開辦一年多來,臣夙興夜寐,生怕有負皇恩。”

“中原承平二十年,這些年又風調雨順,略有盈餘的百姓都將銀子存入銀行避免盜賊;銀行斷了世家大族高利貸之路,這些世家大族便將錢全都存進銀行。”

“百姓雖有借貸,不過週轉而已,很快便會還上,一年下來借貸竟與存銀持平。”

“雖然借貸利息高於存錢,但銀行新開,借貸產生之利全用於銀行基礎建設,倘要盈利,恐還須等上數年。”

柴宗訓雖然重商,但千百年來的觀念很難一時之間改變。目下的大周,人人都有存糧備災荒的想法。官府的錢,也不敢隨意去借,萬不得已借了也得趕緊還上。

真是一群可愛的人。

但銀行存款多,便證明經濟不夠活躍,這個時候還沒什麼消費主義的說法。

不過這樣的話,柴宗訓可操作的空間就大了,修個運河,相對於存款總數來說,不過毛毛雨而已。

“速召工部尚書林彥升進宮,朕有要事與他商議。”

這一段以來,林彥升都很閒,工部忙的是造作局,造作局有侍郎何輝署理,根本用不上他這個尚書。

而皇帝一年到頭東奔西跑,既不修宮殿,也不造露臺,雖然不能中飽私囊,但也落了個清閒。

林彥升匆匆進宮:“臣林彥升叩見吾皇萬歲,未知皇上召見,所為何事?”

柴宗訓指著輿圖:“林卿家請看,朕欲開通幽州至廣陵的運河,你算算得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