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七 孝義世家(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越忙他卻越高興,這大周天下雖幅員遼闊,說起來卻不過軍、民、財三事而已。
皇上掌了軍權,民財之權卻牢牢握在趙氏父子手中。
有權力才有安全感,所以雖然又添了不少白髮,但趙匡胤卻甘之若飴。
“未知皇上急著召臣有何事?”趙匡胤問到。
柴宗訓反問到:“聽說你要將同住兩百四十多年的孝義陳氏分家?”
“回皇上,”趙匡胤執禮到:“陳氏分家,對朝廷,對陳家都是利大於弊。”
“究竟是何利弊?”柴宗訓追問到:“你與朕分析一下。”
“回皇上,陳氏一門千餘口同住一家,不論老幼鰥寡殘病,孝義是孝義了,然卻大大限制陳氏發展,倘是遇上豐年還好,一旦遇上災年,便‘舉宗食粥,雜以藻菜,以度歲月’。”
“災年之後,只得春首於鄉閭剩餘人家借貸四千斛,方得接食成,倍費二千斛息利。以此長往,何以生活?不能生活,又何以義聚?”
“以至現今官府只好每歲春首接濟義門陳家,借給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納一斗,不要利息,方能勉強維持。”
“一派胡言,”柴宗訓說到:“陳氏於德安立宗二百餘年,想必田土應當置了不少,以地契至銀行為抵押,都能貸出不少錢來,何須官府接濟?況以現下人力,千人一同勞作,必勝於千人分開勞作。荒年間人丁不如陳家的其餘鄉閭有剩餘借貸,陳家卻舉宗食粥,這說得過去嗎?”
“朕看是德安知縣,江州知州怕惹麻煩,所以才請旨分家的吧。”
趙匡胤辯到:“皇上,他們也是忠心於朝廷,先前有博陵崔氏勾結朝臣謀反,眼下義門陳氏於江州聲勢浩大,倘有異心,必是地方一大患。”
“人家孝義傳家,怎會有異心?”柴宗訓說到:“造反可是要掉腦袋的,老百姓只要日子過得好,誰願意造反?”
趙匡胤不以為意:“皇上,居安當思危,須得防患於未然才好。”
“防患於未然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柴宗訓說到:“老百姓的日子有盼頭,過好了,社稷自然安穩。陳家分家的事暫且放一邊,安心籌措糧草吧。”
“皇上…”趙匡胤還欲爭辯。
“既是天下第一家分家,”柴宗訓淡淡的打斷趙匡胤:“自當由朕這個天下第一人來主持比較好。”
相處十幾年,趙匡胤深刻了解柴宗訓的剛愎,只得執禮到:“臣遵旨。”
柴宗訓說到:“傳戶部尚書陳象升,朕要了解一下這個義門世家。”
陳象升遷戶部尚書前,任職詹事,掌皇后皇子家事,頗得符昭信任。戶部正是符彥卿管轄,前任尚書致仕後,便由他來接任。
趙德昭掛戶部侍郎銜,實職大周社稷銀行行長,已侵奪戶部很多權力,陳象升這個戶部尚書,除了管全國轉運使漕運之外,已沒有太大用處。
讀書人出身的陳象升,自是禮節齊備:“臣陳象升,叩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陳卿請起,”柴宗訓問到:“陳卿出身江州義門陳氏?”
“回皇上,是的。”
“世間傳頌陳氏孝義,可為真?”
“回皇上,”陳象升挺老實:“此不過為人之本分,當不得四處傳頌。”
柴宗訓又問到:“陳氏千口同食,百犬同槽,那得需要多大的房子?比朕的皇宮還大吧。”
“皇上,陳氏豈敢。”陳象升說到:“不過因陳氏兩百多年未分家,房子確實比較多。”
“你可為朕形容一下陳氏現狀?”
“回皇上,陳氏現有義門正宅、御書樓、東佳書院、東臬祠、太公堂、祖訓堂、德星堂、大學院、接官廳、太聖院、得勝樓、九里殿、永清祠、百犬牢、鞦韆院、望仙亭、嬉戲亭、真君祠、五祖碑、藏書樓、百柱堂、蘭官、廨院、道院、義門、義酒坊、酒店、饋堂、公堂、鼓樓、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遷祠、先祠、義碑,筮法亭及田莊、園林等三百多處。”
“陳氏千餘口同食,乃是在家中饋食堂,堂前有洗米池,面積畝餘。洗米池不遠處有鳳凰井,特為過往行人解渴而掘,井水甘甜,兩百多年一直未乾涸。陳氏於村外還建有陳家橋、樟榆橋、石崖橋、狀元橋等,皆是為方便過往之人。”
“陳氏家訓,除孝義外,首重讀書,目下朝中有十二人與臣是同宗。”
“妙、妙,”柴宗訓拍手到:“不愧為天下第一家,頗是令朕神往。朕且問你,你要據實回答,陳氏可願分家?”
“回皇上,”陳象升說到:“朝中多有令陳氏分家之言,但臣,及臣宗族,皆不願分家。”
“好,”柴宗訓說到:“既是不願分家,那便不分吧。”
陳象升當即跪倒在地:“臣謝主隆恩。”
我還要謝謝你呢,柴宗訓在心裡笑到,正好利用陳家孝義家風,勾起海外遺民的宗族、鄉土觀念,將他們一個個都吸引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