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四 徵遼辯論(第1/2頁)
章節報錯
新的法令很快頒佈下來,大周境內將逐步廢除流刑和肉刑,全部改為徒刑。
境內大獄逐步因地制宜改作坊或農場,供人犯服徒刑。
同時嚴禁毆打人犯,因為現在健康的勞動力實在太過重要。
事情太過繁雜,柴宗訓已無暇參與,一律交與曹翰去署理,他眼下要做的,就是為大周即將到來的大發展創造穩定的局面。
目前最大的威脅就是遼人,自從聽取慕容德豐的戰略拿下幽雲後,北方一直太平至今。
遼國也在明主耶律賢的治理下,終於平息紛爭,國力蒸蒸日上,先前還曾與豪強世家配合攻打幽州。
柴宗訓放出風去,留在汴梁的將領楊業和呼延贊聽說要打遼人,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但朝臣都似乎安定於眼前的局面,不太願意打仗。
先是翰林學士馮平上書一封,痛陳清平世界來之不易,戰事一起百姓必會遭殃,況遼兵兇猛,倘是戰敗,恐廟堂震動,懇請皇上以社稷蒼生為念,勿要輕啟戰端。
柴宗訓看過奏摺後,沒說好,也沒說不好,只是暫且留中,當做沒這回事。
但馮平不願意他的忠義執言就此成了廢紙,大朝時主動出班問到:“皇上,臣日前上的止戰疏,不知皇上看過沒有?”
大朝上問出來,柴宗訓自然不能迴避:“朕看過了,馮學士很用心,寫得很好。”
“皇上若肯納忠良之諫,臣便是嘔心瀝血又何妨?”馮平說到:“只是臣聽說,背嵬軍已在整裝,要向北境開動?”
軍國大事,靠哄靠騙靠拖延是不行的,柴宗訓說到:“是的,背嵬軍即將前往豐寧。”
豐寧是幽州城外的一座城池,先前遼軍與世家大族配合進攻幽州失敗,楊延平乘機出兵將豐寧城奪回。大軍出豐寧便能直搗遼國中都大定府,威脅上都臨璜。
遼國五都,南都幽州和西都大同府已被收回,遼國宗廟都在臨璜府,倘攻下大定,必致遼國震動。不過因遼人的放牧習慣,以及祖上傳下來的‘捺缽’,皇帝倒不一定常駐臨璜府。
先前收回幽雲守住北方邊境後,周師一直在南方征戰,遼人正好趁機猥瑣發育。耶律賢剪除了國內政敵,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皇位制度,如今境內一片強盛景象。
“皇上,”馮平大呼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如今漢家河山盡復,百姓方得享太平,國力正是上升之時,戰事一開,必致國庫空虛,百姓負擔加重怨聲載道,臣請吾皇三思。”
一群文臣跟著跪下:“請皇上三思。”
柴宗訓淡淡到:“馮學士飽讀詩書,必見過漢唐之時輿圖,難道我漢家江山就這麼一巴掌大?別的不說,朕清楚的記得,遼東自古便是我漢唐河山。先前渤海國因不慣遼人欺壓,欲舉國內附,朕因他事遷延。”
“如今我大周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朕豈能坐視漢家遺民受蠻夷欺凌?”
“皇上,”工部尚書林彥升出班到:“遼東苦寒,原非漢地,歷代渤海國主實是朝秦暮楚之徒,漢強則屬漢,夷強則歸夷,實不值搭救。”
馮平也跟著說到:“皇上,雖漢唐輿圖上遼地與遼東皆屬漢家河山,可這兩地無法耕種,與我漢人生活完全相左,即便暫且攻下,最終卻也還是無法實控。雖贏了戰役,卻輸了戰略,實是得不償失。”
“兩位卿家誤解了朕的意思,”柴宗訓說到:“朕並非一定要佔據北方河山,朕出兵的目的,只為打垮遼國,令其再也無法覬覦我中原。”
趙匡胤出班來了一句:“皇上,自幽州城架上火炮,遼人便再休想踏足中原。”
“火炮並不能確保幽州城的穩固,”柴宗訓說到:“能造出火炮,本就兼取了北方冶煉之術,倘遼人亦掌握此術,我北方邊境豈非危矣?所謂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只有將遼人趕到北海以北,我中原方能高枕無憂。”
“皇上,”馮平又說到:“遼境廣闊,且多沙漠,倘是王師出擊,遼人迴避;待王師回師,遼人卻又尾隨而來,如此往復幾次,大周必被拖垮。”
“當年以大漢之強盛,歷四世之積累,雖打垮了北方蠻夷,卻也將自家拖垮,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其後一直都未恢復鼎盛榮光。”
“如今大周立國不到二十年,且先前徵南唐南漢耗費大量國力才剛剛恢復,皇上怎可輕啟戰端?”
這一下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大周雖強盛,但卻經不起拖。
要是出兵一下子能找到遼國主力決戰倒還好說,倘若遼人轉進漠北,待周師回去之後再跟進,如此往復幾次,國力必被拖垮。
且遼國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都是歷史記載的名將,先前徵幽雲之時,柴宗訓靠著兩世為人才能勝出,如今歷史早已改道,又是深入遼境作戰,若是遼人轉進幾次趁著周師疲敝一路掩殺,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