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略微一逼,中原人便乖乖就範,東王心裡又有了些小九九。

是不是可以多提些要求呢?

“除了霹靂神雷,還有像這樣的蹴鞠,要幫本王在蘇祿三島推廣開來。”東王說到:“還有,還有,本王若要前往中原拜謁皇帝陛下,你們須派船接送,中原一應花銷,都由中原朝廷供給。還有,還有…”

“還有什麼,須得本王想起再說。”

果然眼見為實,這東王確實是個頑主,不過侷限於海島,能想象得出的東西也就這樣了。

樊若水說到:“殿下放心,這些要求外臣俱都會寫入盟約,大王若是臨時想起什麼來,還可以增加進去。”

“那還等什麼,”東王起身到:“簽約去吧。”

“大王,”西王攔阻到:“事關蘇祿生死,大王還請三思。”

東王搖頭晃腦到:“本王怎麼看,與中原盟約都是一件對蘇祿有益的事情,怎麼就事關生死了?”

侗王接話到:“大王,中原會協助蘇祿建造學堂,改革官制,建立切實可行的律法,提高生產力,讓蘇祿子民都過上富足的日子。”

西王反問到:“那蘇祿以什麼作為交換呢?”

“中原什麼都不要,”侗王說到:“莫以你的小人之心,度天朝氣度。本王且問你,若是中原不好,為何蘇祿王公貴族都以會說中原話為榮?”

東王將侗王拉到一邊:“快些擬定條款,別忘了多要些好處。把中原那些好吃的好玩的,都弄到蘇祿來。”

侗王執禮到:“臣遵旨。”

中原已開始慢慢朝現代社會過渡,而蘇祿眼下還是奴隸社會。蘇祿人雖排斥中原人,卻又知道中原的確要比蘇祿先進很多。西王想要爭辯,說來說去總是那幾句話,眼見即將締結盟約,想反對卻又實在找不到更有分量的詞。

一旁的隨從小聲說到:“殿下勿憂,即便東王殿下與中原締結盟約又如何?只要中原使者一走,還不是咱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再說現在中原的姿態放得很低,西王正好趁此時候多要些好處。”

蘇祿三王要商議盟約條款,樊若水自然是回到了館驛。

雖然東王要的東西,除了火炮外,都無傷大雅,但樊若水三人實在不喜歡他一副坐地起價貪得無厭的模樣。

“蘇公子,”曹翰開口到:“這幾日我觀察過了,蘇祿島無城郭,島上護衛連鐵甲都沒有,只要蘇公子旨意一下,五千艦隊上岸,不出半日,蘇祿島便是我大周王土。”

“附議,”董遵誨也說到:“蘇祿兵士矮小,戰力不堪一擊,蘇公子何必與他虛與委蛇。只要佔了蘇祿,且不論是開銀行,還是將其作為一州,不過一道旨意而已。”

柴宗訓淡淡一笑:“你們的眼裡只有蘇祿島嗎?”

樊若水沒有那麼激進:“蘇公子,即便睦鄰友好,也無須將姿態放得如此之低,倒像是蘇祿捏住我中原把柄一般。”

“可事實是除了幾根炮管,中原付出什麼了嗎?”柴宗訓反問到。

樊若水對到:“蘇公子,助蘇祿建造學堂,改革官制,建立律法這些,都須耗費大量精力。”

“這些事情,訂立盟約後派幾個禮部官員前來即可,雖是援建,但中原只參謀,並不做具體實事,蘇祿也不會允許中原實際插手。”柴宗訓淡淡到:“所以我們並不吃虧。”

樊若水諫到:“可中原也沒有撈到實際的好處,且建造學堂,不得花錢麼?”

“中原好處大大的,”柴宗訓笑到:“蘇祿人富裕起來,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就會更高,可他的技術落後,那些提高生活品質的東西,只有從中原採買。要知道蘇祿三群島,總共有近四百島嶼,一個島上一萬人,就是四百萬人,這得是多大的消費市場?”

雖然不太明白消費市場是什麼東西,不過這個道理三人還是明白的。中原一次投資,以後永享收益,蘇祿人還會對中原感恩戴德。

這莫不是傳說中的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這一招可比慕容德豐分銀不得出海要高明得多。

“至於建學堂花錢,”柴宗訓繼續說到:“我還怕他不要哩,到時候正好在蘇祿開銀行,向其提供低息貸款,其他巧計,學得越多約好,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中原紙幣在蘇祿推廣開。”

曹翰略有擔憂:“大周如此富饒,官辦學堂都很少,蘇祿這麼窮,貸款建學堂後怕是還不起哦。”

“蘇祿與中原的貿易不是做得很好麼,”柴宗訓說到:“可以以關稅作為抵押。”

“可他賴賬怎麼辦?”曹翰說到:“這五千艦隊,恐怕還是得留在蘇祿。”

柴宗訓笑到:“曹大人多慮啦,只要蘇祿使用中原紙幣,就等於經濟命脈被中原掌握,他賴的是帳嗎?那是紙,不過造作局多加印一些而已,要懲治他,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