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翰笑到:“據臣初步掌握的數字,說出來皇上恐都會大吃一驚。”

“大吃一驚?他們究竟有多少財產?”

“回皇上,算上現銀、府邸、珍寶、田產、店鋪等等,三大世家加上四家豪強,家產全部合算成銀子,總計超過三萬萬兩。”

三億兩?難怪可以輕輕鬆鬆買通遼人進攻幽州,又能讓向承甫不顧一切幫著造反,這可抵得上十年的國庫收入了。

“除此之外,這些家族中仍有不少親眷在朝中為官,”曹翰問到:“皇上,這些人要不要處理?”

柴宗訓搖搖頭:“六族之外,一律不問;六族之內,盡皆處斬。”

“臣遵旨。”

有這三億兩打底,柴宗訓可以放心大膽的擴張銀行,不用擔心發生任何事。

但光有錢還不行,以現在的生產力,糧食產量根本不夠,賬面上的實力雖然夠看,但實際上大周經不起幾場大災。

首要的,是讓糧倉充盈起來,這樣才可以把銀子放肆的造。

“皇上,”一旁的趙德昭不知道柴宗訓心中想法,只喜到:“若是將這三萬萬銀子放到銀行,臣敢保大周境內再無餓殍。”

柴宗訓輕輕搖頭:“這三萬萬銀子能當吃的麼?不能。況只是價值三萬萬兩,又不是有這麼多現銀,還是先將何輝和樊若水召來吧,朕有要事與他們商議。”

潘惟德急忙出宮去造作局傳召何輝和樊若水。

突然傳召,讓倆人有些慌。

“潘大人,莫不是宮裡發生了什麼事?”

潘惟德搖頭到:“下官不知,還請兩位大人快些,皇上正等著呢。”

倆人匆匆忙忙進宮,卻見皇上果然端坐龍床一副等待的樣子。

“臣何輝、樊若水參見吾皇萬歲。”

柴宗訓也不來虛的,只問到:“樊卿家,你的船造得如何了?”

“回皇上,”樊若水說到:“臣將鐵船又做了改進,一臺船上可裝三臺蒸氣機,三臺連線一個螺旋槳,船速每個時辰可達八十里,若是順風行船,最快可到一百五十里。”

“可否出海遠航?”

“回皇上,只要沿途補給,航行萬里不在話下。”

“萬里倒不需要,”柴宗訓說到:“眼下有件事,倒需要樊卿家去辦一下。”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樊若水執禮到:“請皇上示下。”

他們來的路上,柴宗訓就已經編好了理由:“朕曾在一部古籍上見過描述,南海蘇祿國產一物,名‘薯’,此物拳頭大小,有紅灰等色,迎風便長,不論沙地山地,還是黃土黑土都可生長。用之果腹,竟比粳米還要養人。”

感謝明朝那些事兒,紅薯這東西,柴宗訓就是在那本書上看到,由明末名臣徐光啟自海外引進。

清朝之所以人口快速增長,與紅薯馬鈴薯之類農作物的推廣有很大關係。這東西不挑地方,而且口感好,最關鍵的是,能夠作為主食填肚子。

樊若水卻有些疑慮:“皇上,前日蘇祿國有商人前來造作局定製蒸氣紡車,臣與其閒談,詢問該國風物,並未聽此商人說過有‘薯’。”

何輝也跟著附和到:“皇上,臣為研究奇淫巧技,也曾遍覽古籍,似乎也未見過有‘薯’的記載。”

柴宗訓裝作努力回憶的樣子,思考半天說到:“朕也不記得那部古籍叫什麼名字,經你們一問,那東西是否叫‘薯’都不太確定。但朕能肯定的是,蘇祿國有一物產,與朕方才描述一模一樣,樊卿家可率船隊前往蘇祿國,將此物引進,推廣我大周境內。讓我大周百姓不再忍受飢餓之苦。”

“皇上,若真有此物,臣當即前往蘇祿國為皇上取來。”樊若水還有些猶豫:“只是蘇祿不過蕞爾小國,我天朝上國都沒有的物產,他豈能有?”

柴宗訓急得沒法兒,又不知該如何解釋,只得說到:“有,有,朕確定有,此物長於地下,成熟之時由地下挖出,可燒可烤,據說熟治之後香溢室內,經久不散,樊卿家速速出海為朕取來。”

樊若水只是個技術性的人才,外交之事並不擅長:“皇上既肯定有,臣當即刻出海,只是這薯,是以貿易交換,還是派兵奪來?”

“不到萬不得已,不動刀兵,”柴宗訓說到:“若是能以貿易交換,自是再好不過,你此去可知會嶺南郡公,若有危險,可令他助你。”

眼見皇上如此篤定,樊若水只得執禮到:“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