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曾看過後周名臣王樸的《平邊策》,按照他的設計,先滅南漢南唐,後滅巴蜀,再取幽雲十六州,最後收取北漢。這是典型的先南後北,且先東後西的戰略。

後來趙匡胤統一全國,正是用的這個戰略,唯一不同的是先西后東,這個倒無所謂了。只是戰略還未完成,幽雲還未攻取,趙匡胤便死在斧聲燭影之下。

至於再後來的趙匡義,不提也罷。

而周世宗柴榮,在世之日對王樸的《平邊策》頗為讚賞,而且也未提出自己的主張,只是突然集結重兵攻下幽雲十六州中的瀛洲、易州等,而且還死在了這次征伐途中。

這些訊息,給了柴宗訓一個錯誤的判斷,所以他選擇的戰略與《平邊策》大同小異,先平定南方,再積蓄國力與遼決一死戰。

現在看來,這個戰略大錯特錯,而柴榮卻與慕容德豐的戰略不謀而合。

所謂的雁門關居庸關之類,都在長城一線。

長城自古以來就是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而修建的,這個最基本的東西,因為重生回來不在手上,所以被柴宗訓忽略。

如果長城在手,可將北漢關門打狗,遼國鐵騎即便再厲害,他總不能飛過太行山和燕山吧。

既如此,那便不再猶豫,先攻下幽雲十六州吧。

下旨之前,柴宗訓決定先玩個烏龍,因為攻取幽雲,必須出其不意。

翌日早朝,因國內承平,說來說去也不過那幾件事。

正當眾臣打著哈欠等待朝會結束的時候,柴宗訓忽地說到:“眾卿,連日來朕多次微服出巡,見各軍多有驕縱之氣,如之奈何?”

趙匡胤此時已不掌兵,便轉頭望著慕容延釗諸人。

慕容延釗已由控鶴軍統領接任鐵騎軍統領,控鶴軍統領已由兩次伐蜀有功的曹彬接任。

這些人都知道柴宗訓喜歡沒事到處轉,而軍中無事欺壓老百姓的事,一直時有發生。

“回皇上,”慕容延釗很公式化的說到:“臣當責令各軍,如有再犯,定嚴懲不貸。”

柴宗訓很不滿意的搖頭:“嚴懲不貸有何用?依朕看來,這些大頭兵就是太閒了。”

慕容延釗對到:“回皇上,目下賴皇上天威,四海昇平風調雨順,軍士們又都在躁動之年,臣回軍中之後,一定製定一套嚴峻的軍法將其約束。”

“四海昇平?”柴宗訓更不滿意了:“南唐南漢,遼國北漢,我大周強敵環伺,齊王竟以為四海昇平?”

“這...”慕容延釗不好對,又不是我不願意出征,你不說打哪裡,我怎麼打?

“宋王。”柴宗訓忽地喝到。

趙匡胤急忙應了一聲:“臣在。”

“命你速速調集兩年糧草,朕決意攻南唐,糧草收集齊便發兵。”柴宗訓冷冷到:“該給這些大頭兵找些事做了。”

“啟稟皇上,”趙匡胤說到:“臣以為,攻唐之事可以暫緩,若要說不讓軍中閒著,可令軍士們屯田,且目下許多河道溝渠皆須疏浚,亦可令軍士們為之。”

“朕養兵千日,豈是讓其做這些些微小事的?”

“回皇上,南唐勢大,攻取之事須從長計議,若倉促出兵,恐會空耗國力。”

“所以朕才命你籌集兩年糧草,此次不講南唐收歸版圖,朕絕不收兵。”

“皇上,倘出兵途中遼國趁勢來攻...”

“楊業何在。”柴宗訓大喝一聲打斷趙匡胤。

楊業出列:“臣在。”

“命你率領背嵬軍速速北上,將遼兵阻擋於國門之外。”

“皇上,”趙匡胤仍是苦諫:“背嵬軍不過數千,即便以一當十,也僅能抵擋數萬遼國鐵騎,可遼國有數十萬騎兵啊。”

呵呵,柴宗訓在心中冷笑,你是不知道岳飛以五千背嵬軍大破金兀朮十萬鐵浮屠。

他的本意是讓背嵬軍先期到邊境熟悉情況,到時候打起仗來也能得心應手。

“宋王謬矣,”一旁的韓通開口到:“即便遼國有數十萬鐵騎,也不可能全部派到邊界。另我朝在邊境一線尚有三座城池,加上背嵬軍,應當能在攻下南唐之前守住邊境。”

“魯王之言甚善,”柴宗訓說到:“宋王,速速調集糧草,南唐收歸版圖的時間,全在你的糧草上了。”

眼見朝堂上慕容延釗中立,韓通站在皇帝一邊,曹彬資歷低不敢說話,趙匡胤知道爭不出個所以然來,只等散朝之後再向柴宗訓密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