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在淵 第七十一章 一劍破陣(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清山,四象峰,凌霄大殿下。
一直被汴州人民視作仙人居所的三清山,上一次這般的刀光劍影,還要追溯到當年“千軍萬馬避白袍”的公孫央了,據悉,當年公孫央帶著五萬白袍軍銳不可當,一路剷除了南方三藩中的寧王和晉王,只剩下勢力最大的楚王負隅頑抗,卻在廣陵江畔被公孫央以水攻之法擊敗,整整二十萬大軍只剩下不足三萬退守到了三清山。
而楚王為了翻盤,將三清山附近數萬居民全部扣押在山上,同時也連同紫煙峰和長樂峰在內所有上清派弟子悉數看押,逼迫玉清子等四象峰弟子不得輕舉妄動,更是揚言倘若公孫央率軍上山,就一把火燒了上清山門。
其實如果換做有的戎馬將軍,上清派不過是前朝國教,說白了如今不過是人多一點一個江湖門派罷了,至於你燒不燒上清山門,殺不殺無辜百姓,都犯不上為了這些而放過你,畢竟只要殺了楚王,平定三藩,那可是天大的榮譽,將士征戰本就是為了這功名,誰會和到手的賞賜過不去呢?
可是公孫央並不是一介武夫,他首先是個文人,更是個虔誠的上清信徒,於是他真的沒有領兵上山,更是答應楚王的要求,大軍後退十里,送上糧草輜重,最後還答應楚王,自己一人一馬,獨上三清山!
後面的故事便流芳百世了,護國公公孫央以自己為人質換了所有百姓和道士的性命,而就在楚王以為翻盤有望,打算攜帶公孫央下山繼續往南東山再起的時候,這個一輩子連雞都沒殺過的儒將竟然殺了自己這輩子動手殺的第一個人,他親自用早就準備好的紙刀割破了楚王的喉嚨!
若你要問手無縛雞之力的公孫央,是怎麼在萬軍之中取楚王首級的,首先你要敬佩公孫央的智慧和膽氣,他身上手無寸鐵,卻用一張薄薄的紙偷偷折成了紙刀,更是為了取得楚王信任,任由楚王親自把劍架在了脖子上,所以,當他用盡力氣用出那藏好的紙刀的時候,他的心中,並沒有生還一說了!
至於他為何沒有死,其實楚王一驚之下長劍已經動了,如今公孫央脖子上長長的疤痕就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得益於上清派的一門絕學“借力打力”,玉清子在千鈞一髮之際用此絕學推波助瀾了一把慷慨赴死的護國公,就以毫釐之差率先刺殺了楚王,也贏下了那“書生可教天下汗”的千古美名!
這也是為何玉清子要將鎮山之寶的五行靈石送給公孫央的原因。
也因此獲得了安寧數十年的三清山,此刻再次陷入了新的爭鬥當中,只不過,這一次沒有千軍萬馬,也沒有王侯將相,更是沒有那神通廣大的玉清子,數十年前被人圍困的上清派,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圍困敖凡等人的大勢力。
“信凌道長,你這步步緊逼到底意欲何為,我和靈兒都是當朝命官,還由不得你想抓就吧”信凌子的反常表現引起了敖凡的懷疑道。
“敖凡,事到如今你還嘴硬,就算你是朝廷命官,可你毒害掌門,偷竊寶物,意欲謀反,就算殺了你也是天經地義,你以為你贏了王石虎一人,就可以不把整個上清放在眼裡了嗎,我告訴你,上清百年榮光,豈容你點滄小兒在此造次的!”信凌子連連喝道。
敖凡暗道一聲不好,這信凌子看似是在批評自己,卻是有意無意挑起了整個上清弟子和自己的仇怨,敖凡知道自己贏了王石虎本就領在場很多上清弟子不悅了,更不要說自己明面上還是那“點滄十四劍”。
如今江湖上崑崙劍宗獨佔鰲頭,天刀門則盤踞遼東,剩下的些許天地卻因為點滄派的橫空出世,或多或少搶走了本就名氣一日不如一日的上清派的地位,上清派嘴上不說,但心中對點滄出身的敖凡還是有敵意的,這一點敖凡早就有所預料。
原本敖凡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在此相安無事雙方還可以裝作沒有事,現如今火藥味是一觸即發,尤其被信凌子這麼一煽動,圍著敖凡的上清弟子可徹底是怒火中燒,一個個喊著剷除奸佞,替天行道,眼中的敖凡只有那點滄十四劍的身份了。
這一下徹底成了江湖恩怨,江湖之事便得由拳腳來辨了,說著就一個個往敖凡和鬼刀老人緊逼過來,為首的那七個弟子更是很快佈下“七星八卦陣”。
“敖凡,我們七兄弟人稱上清七子,也是石虎師弟的同宗師兄,今日倒要領教一下,你這點滄十四劍的威力了!”為首的一名古銅色面板的中年弟子開口道,說完便將敖凡團團圍住。
上清弟子從不主動進攻,除非群毆......。
敖凡想起之前趙子良吐槽過的這句話,此時看著朝自己一掌劈來的那名弟子心中苦笑不已。
敖凡之前是見識過這七星八卦陣的威力的,這七名弟子拆開來看,沒有一個人是自己的對手,但是陣法一成之後,比對上王石虎要棘手太多了。
這七人都是金剛境界的高手,不僅在陣法中心意相通,而且氣息流轉都融為一體,就拿上清派獨有的護體之氣來說,七人之間的護體之氣竟然可以連成一條毫無縫隙的氣牆,不僅護住了自身還把敖凡死死堵在了陣法裡面。
敖凡心中由不得地感嘆著,這七人雖然年紀相比自己和王石虎等人要年長不少,也許天賦不如自己和王石虎,但憑藉陣法和經驗,足以抵擋一面,這一路來,除了皇宮自己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高手。
即使在高手如雲的禁軍中,金剛境界的高手也是百裡挑一,一般都得是統領或者一等侍衛了,但是在這個據說已經衰敗的上清派,依然可以派出一個七名金剛高手組成陣法,看來這江湖之大,自己實在是見識淺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