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朝野譁然。

尤其是那些朝中不大點的小官,更是嘰嘰喳喳的議論此事。

不過奇怪的是,先前清名在外的青州主使楊寶成被陷害時還有人出頭替他說話,這次卻沒有一位官員出頭替官更大、清名更廣的陶楊說話。

哪怕是三陶之中僅剩的陶榮和陶謙也都默不作聲。

相比下面那些小官,這些朝中頂一流的大員面對此事都顯得詭異的鎮靜。

包括內閣首輔陶榮、太保陶謙、中書省右丞相陳世友在內的等等朝中實權一品大員,對於陶楊的為人都十分清楚,平日裡交往也是甚密。

他們都知道陶楊不可能是中飽私囊大奸似忠之輩,倘若真的是,衛期不可能不查他們這些平日裡和陶楊交往甚密的官員。

可眼下,衛期派去的大內密吏卻說在陶楊府中查到的贓款證據鐵證如山。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有人在栽贓陷害!

然而京師可不比青州那些地方,這是天子腳下!陶楊也不比楊寶成那樣的一州主使封疆大吏,他是整個朝廷權力中心的幾人之一,是一品大員!是中書省的左丞相!

誰能在天子腳下栽贓坐實一箇中書省左丞相?還讓大內密吏都查的是鐵證如山?

衛珏是肯定不行的。

世上只有一人能做得到這樣的事情。

衛期!

眾一品大員們之所以默不作聲顯得極為震驚,就是因為他們比起那些朝中小官的資歷都要老的多,都是這朝中的老油條了,精明的很!

他們都看出了這是衛期的意思。

是衛期要犧牲一個已死的陶楊的名譽,從而保全他的皇子衛珏。

他們這些官員,不論大小,都是給朝廷當官,給衛期當臣子的。

既然是皇帝的意思,他們為一個已死的陶楊出頭忤逆衛期又會有什麼好下場?又有什麼意義呢?

就算他們冒著掉腦袋的風險替陶楊出頭,也絕無可能幫陶楊犯案。

就憑衛期是一尊半神,是把持大衛朝政四萬餘年不倒的皇帝!

他在這朝堂之上,在這京師城中,隻手遮天!

更何況,冒著掉腦袋的風險為一個死人出頭。

不值……

一時間,百官嘁默,三陶中僅剩的陶榮和陶謙也不免升起一股唇亡齒寒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