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此天子詔也!(第1/2頁)
章節報錯
......
摩挲手中縑帛,袁術思緒也隨著信上的內容飄飛長安。
信中所言長安亂象變化莫測,使劉繇目不暇接,可袁術卻清楚的知道這一切的根源。
在那長安城波雲詭譎之中,在那每一個決策者狀似癲狂的抉擇背後,皆有一道身影潛藏。
賈詡!
董卓死後,讓李傕、郭汜反攻長安的是他;
李、郭反目,幫漢獻帝出謀劃策,升李傕為大司馬,情知他會重賞巫師與手下離心的還是他;
張濟抵京,斡旋於天子與李、郭、張濟之間,促成東歸洛陽一事的依舊是他!
可當天子出逃長安之事真正發生後,作為東歸洛陽的提出者和最大的支持者,張濟與賈詡這兩個人彷彿商量好似的,半道上那是說走他們就走!
一個自顧自跑去荊州打南陽去了,一個假意投靠段煨,不久後便以:【我去為你爭取外援,聯絡盟友】為由,出去就投靠了張濟的侄子張繡。
總而言之,除了打南陽時,張濟被冷箭射死的意外,賈詡和張繡軍團自此都擺脫了深陷長安,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軍閥混戰,於宛城過上了打周邊流寇的安穩日子。
至於相信了他的鬼話,跑去東歸洛陽的那些人,從李、郭到天子、群臣,被坑得是一個比一個慘。
李、郭實力大損,還失去了手中最大的籌碼:天子,天子、群臣這一路上更是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
念及至此,袁術眼底浮現一抹玩味,他在低聲喃喃。
“精於自保的謀略嗎?
文和,我們宛城見。”
......
此時,見袁術似於閱信後的長考中回神,楊弘代表群臣試探著問出了他們心底好奇。
“主公,不知這書信?還有先前那人所言:【長安大亂,天子出逃】是......”
袁術抬眸看他,又俯視群臣或是期待、或是憂懼、或是焦心的目光。
他斂去輕佻玩味之色,眸光晦明莫測,猛然間起身,將手中帛書高高捧起,其志慷慨壯烈,仿若大漢忠良!
“此天子詔也!
李傕、郭汜相爭,縱掠長安,侵暴百姓,使關中之地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天子使公卿說和李、郭,不想此國賊二人殘暴癲狂,令人髮指,天人共戮,人神共憤!
李傕夜攻皇城,燒殺宮室,擄掠天子,郭汜又留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尚書王隆等文武百官。
一人挾天子,一人令百官,爭鬥不休致使長安疲敝,街陌凋零。
今天子斡旋於李、郭之間,又遭張濟裹挾出逃長安,東歸洛陽。
劉繇者,漢室宗親,大漢之忠良也,他素知術乃國之柱石,常有匡扶社稷之志,遂助陛下秘傳天子詔,請我為大將軍,率軍入關,清君側,保駕勤王!”
袁術這番話說完,群臣有一個算一個,都沉默了。
劉繇?大漢忠良?
前些天指著他鼻子罵國賊,把他討伐的不是主公您嗎?
又傳天子詔?命為大將軍?
看著袁術高高捧起的帛書,眾人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趕明蓋上傳國玉璽,這玩意從外表看,估計比真的天子詔還真。
反正當初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也是矯詔來著,眼下不過再矯詔討一次李傕、郭汜罷了,群臣此刻也沒心思在乎這些細枝末節,他們心神全都被袁術話語裡的長安亂局吸引。
“怎會如此?那可是朝廷中樞,天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