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術說久慕王朗大名,倒也並非虛言,畢竟在他前世,孔明罵死王朗可以說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事實上,王朗此人頗有才幹,於曹魏時先任司空,後拜司徒,位列三公,名滿天下。

不過袁術最看重的卻是他在經學上的造詣、地位,王朗與其子王肅均為漢魏經學大家,後世甚至把王朗註解裡的思想稱為“王學”。

若有這樣一位經學大家入駐任教,那他之後開辦學宮,定當事半功倍。

袁術思慮之間,王朗見他熱情相迎親解己縛,也神色略緩,然依舊板著一張麵皮,冷聲斥問。

”袁公,四世三公,海內人望,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域。”

“我乃大漢左將軍,奉詔討賊,替天子牧守一方,何來無名?”

“你...你...怎敢如此?怎敢如此!”

眼見袁術竟堂而皇之拿出那封矯詔,王朗被氣的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

他都能想到,若說這是矯詔,袁術必定反問:

【蓋有傳國玉璽,和天子詔一摸一樣,你又怎知這是矯詔?

天子告訴你了嗎?可敢與我在天子面前當堂對質!】

天子遠在長安,誰能跟你對質?

他王朗真是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朗瞠目結舌,被氣到站立不穩,袁術親自攙扶他,爽朗大笑,曰: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自桓靈二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民有倒懸之急。

我家四世三公,屢世公卿,當以萬民為己任,掃清六合,一匡天下!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術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

今我代天子而牧東南,處江東以臨九州,萬姓傾心,四方仰德,豈非天心人意乎?

公蘊大才、抱大器,何乃強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

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術雖不才,虎踞江淮,帶甲‘八十萬’,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縱觀天下諸侯,等若腐草之螢光,如何比我天上之皓月?

王公何不以禮來降,相助大業,匡扶社稷之於累卵,解生民倒懸之疾,將來亦不失封侯之位,豈不美哉?”

王朗聞言,正欲怒斥出聲,可愈聽,他的面色就愈加古怪。

無他,這些話居然莫名符合他目睹當今亂世天下後心中所思所想,且更為成熟老練,仿若自己親身想說的一般,竟是越聽越覺得有理,無從反駁。

“這......”

見王朗被他將來勸降孔明的話術,反過來勸說的訥訥無言,袁術情知時機已至,長施一禮。

“今願拜王公為太中大夫,以備顧問政務,兼任博士,以待將來學宮開設,教導諸生,桃李天下。”

王朗此時因先前那番話,看向袁術的眼神都變了,那是看見志同道合知己的目光,不然袁術怎知他的心裡話呢?

他俯身還禮。

“明公所言...甚是!

值此國難之際,願助明公順天應命,匡扶社稷。

朗,愧受。”

“好!新得會稽,又得大才,我之幸事!”

袁術將王朗引入左手邊文官之列,這才問計於群臣。

“今江東六郡獨剩豫章一郡,唯太守華歆仍拒王師,負隅頑抗,諸君可有教我?”

不等眾人答話,隨著王朗被俘,一同而來的虞翻搶聲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