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討好(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倒很好理解,畢竟是儒家門徒,來到地方上任,當然是先給祖師爺拜個碼頭,拜拜關二哥表示對皇帝朝廷忠心耿耿,文昌帝君廟是管官運的,想上進自然不能無禮,城陛廟是求平安的,怎麼也要聊表寸心,”
一路路神祗當然要全部祭到。免得他們跟自己過不去,與此同時,還要張貼各種告示。調閱各種號簿,傳考代書、許作等專職人員。瞭解本地宣講聖諭的情況,等等。沒有個二十來天甚至個把月的時間去對付,是難以告個。段落的。
平平安安過了一個多月,想象中的事情沒有發現,楚質等人暗暗鬆了口氣,而把衙門事務理順之後。知州張方平也騰出手來,一一回拜撫,州城中的豪仲名士,畢竟人家在自己上任之日可是投了帖子,奉上厚禮的,自然要禮尚往來。
這種事情連范仲淹當初也沒有忽視,畢竟宋朝是以禮治天下,這個。禮自然包括了人情往來,治理地方,說白了就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再是糊塗無能的官員。只要在地方上待過一段時間。也肯定明白這個道理。
這日,楚質就接到張方平的請柬,邀請他前去赴宴,當然不是單獨請他而已,杭州城的官吏、名士、豪伸,基本一個沒有落下,誰也沒有覺得奇怪,畢竟是老規矩了,有些人還盼望許久了呢。
翌日,陽光明媚,杏花初落,遍地緋紅。楊柳輕搖,飄飄蕩蕩。流鶯啼樹陰中,粉蝶戲奇花上,園林織錦,堤草鋪茵,香車競逐,人如蟻集。船似橋連,畫船舉棹喚遊人。顯得杭州城是那麼的繁華如錦,風景如畫。
如果說郊外農戶還在勤勞耕種的話,那城郭居民卻是另外的表現,只見湖水騰波,條條龍舟如離弦箭,似翔躍魚,直奔標去。岸上,鑼響鼓鳴,管驟板急。成千上萬的百姓,以春雷般的歡呼給湖內競渡爭標的龍舟鼓勁。
吳兒會水,喜弄舟事,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忍耐了一個冬季,在三四月份,春暖花開之際。杭州市民又開始了,好是年年三二月。湖邊日日看划船的場面。
錢塘江旁,太波轟震,怒濤驚豎,雖不及七八月份時候,潮頭相撞,勢不可擋。聲如春雷滾動的壯觀,但是氣勢磅礴,確已不凡,在驚濤駭浪之中,有幾個伎人在弄潮戲耍,他們一會兒用手,執大旗或旗,一會兒用腳執紅、綠清涼傘,浮在潮面。騰身百變。
堤岸之上,民眾一時回頭觀看舟揖爭渡的場景,一時回身細望伎人弄潮時變化多端的表演,真是眼花繚亂,目不轉睛。離堤岸百餘步之處,一個,七、八畝大的空地赫然在目,空地擺放著幾十套桌椅和醉酒榻。擺滿果品、糕點、茶水,旁邊還有面容秀麗的少女伺候。
宴席之前有個花臺,綴滿了錦繡、鮮花。臺上筆直端坐著一個衣著華麗的女子,手撫琴絃,歌聲甜美的唱著一首酒泉子:長憶西湖,湖上春來無限景。吳姬個個是神仙,競泛木蘭船。樓臺簇簇疑蓬島野人只合其中老。別來已是二十年,東望眼將穿。
這是潘閬的詞,回憶杭州西湖旖旎風光。景中寄情,情中寄景。深得杭州百姓喜愛,而且唱詞少女歌聲悠悠,如珠玉落盤,悅耳動聽。最重要的還是個,美女,一曲唱罷,自然引得眾人齊聲喝彩。
民眾叫好管什麼用。最要緊的是知州大人的看法。在旁人的注目下。張方平皺眉說道:“久聞潘逍遙以性格疏狂聞名於時,有爛醉狂歌出上都,古寺看碑不下驢之譽,怎的這詞如此靡靡,類似女兒。
”
旁人一聽。立時明白過來。張方平不喜含蓄委婉的情調,那刻換唄。耳語幾句,一個揮手,片刻之後,又有位亮麗佳人抱著琵琶,款款上臺。柔身行禮,屈膝半從。纖指扣弦,清聲喝道:“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又是潘閬的詞。不過這回似乎能入張方平之耳,手指和絃而劃。旁人見了。心中稍安,不料,瞬息之間,張方平卻皺起眉來,微微搖頭。
宴會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當然是討好張方平,希望這位知州容易相處,沒事別折騰。你好我好大家好,見其不滿,旁人又紛紛猜測起來。
最後也沒有個定論,畢竟以前也是如此接待新官,就連范仲淹也沒有受到這種待遇,又是舟戲。又是弄潮的,規格可是高了許多,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未完待續)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