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應對

在場的官員有人深諳這個道理,有人似懂非懂,有人乾脆糊里糊塗,只覺得楚質純粹多此一舉,既然有心幫助,直接發錢下去就行了,何必轉幾個彎子,卻不知人活一張臉,只要自身有能力,誰願意靠別人人施捨度日。

而且古代民風還比較純樸,能心安理得享受嗟來之食的怕是沒有幾個,當然天『性』懶憊之徒自然另當別論,爛泥總是扶不上牆的,然而城外的是流民百姓,而不是乞丐,或許不理解什麼叫做自尊之心的概念,但是羞恥感覺還是有的,懂得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和家人,總要比接受別人的接濟強。

各位官員發言完畢,目光看向范仲淹,不管出的主意是否可行,或者有什麼疏漏的地方,都要經過范仲淹的贊成或補充,不然也沒有實行的可能。

范仲淹沉默不語,炯炯有神的眼睛泛出思索之『色』,考慮片刻,才緩聲道:“旱情嚴重,放糧賑災勢在必行,事急從權,不必等朝廷之令了,顧通判,此事由你負責。”

顧通判輕輕點頭,其實放糧救災之事,除非是官員謊報災情以中飽私囊,不然朝廷肯定會允許的,提前行事也不見得要負上什麼責任,不然他也不會出這個主意了。

針對各官員提出來的建議,范仲淹輕聲點評起來,或者點頭讚許,或者加以拾缺補漏,或者予以否決,態度溫和,讓眾人有如沐春風之感,就算自己的主意沒有被採納,心中卻絲毫沒有怨念。

“張知縣,明日你帶著幾精通水利的官吏,到杭州各縣查視。”范仲淹說道,顯然是同意了張元善剛才的提議。

“下官遵令。”張元善起身拱手道,心中有幾分興奮,要是自己的主意行之有效,功勞肯定是少不了的,既能安撫地方百姓,又能得到政績,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當張元善坐下時,其他官員『露』出專注之『色』,剛才范仲淹與楚質的對話讓他們似乎明白,但又『迷』『惑』不解的,如今該揭開謎底了吧。

“嗯,先這樣吧。”沉『吟』了下,范仲淹開口說道:“希望諸官齊心協力,幫百姓渡過災荒,保地方之安寧。”

“職責所在,義不容辭。”在場的官員立即起身齊聲說道,隨之非常識趣的告退而去,走回身走了幾步,卻聽范仲淹說道:“楚知縣暫且留下。”

諸位官員步伐停頓了下,看向楚質的目光復雜多樣,但可以肯定的是,羨慕之『色』佔了絕大部分,等了幾息,發現范仲淹沒有再喊其他人,只好帶著一絲遺憾心情離去。

“範公。”楚質回身行禮,心情嘛,也很複雜,喜悅、激動,還有些心虛。

“坐下說話。”范仲淹輕聲說道,楚質乖乖說了下來,心情居然有些忐忑。

微微打量了下,范仲淹唇角泛出輕微笑意,說道:“楚知縣,對於如何安置流民,老夫確實別有用心,你可有什麼辦法解決?”

“太守大人心中自有打算,就不須下官多言了吧。”楚質小聲說道,真的很心虛,這幾日,抽了些時間回憶解決乾旱情況的辦法,現代的辦法沒有技術支援派不上用場,那就想其他的手段,思來想去,還真給他想到了,只不過主意很常見,但似乎是人家範相公開的先例,當著人家的面,將人家的主意說出來,似乎太不地道了些。

正如楚質所料想的一樣,當日在安溪發覺旱災將至時,范仲淹也隨之放棄立即赴任的打算,在杭州城各地方走了遍,發現旱情如期而至,大片的水稻枯萎,顆粒無收,百姓被迫離開村莊,情況要比想象中的嚴重,范仲淹的心情也沉重起來。

到任之後的十來日,范仲淹並沒有閒著,而是在殫精竭慮的思考著解決之道,就在昨日忽然接到楚質的彙報,說是準備在城外空地建築什麼臨時安置房,供流民百姓居住,請求州衙予以支援。

盡心為民,值得表彰,只看了個開頭,范仲淹就對楚質的提議十分的贊成,就要提筆批示之時,卻發現公文後面還附有份清單,上面詳細的將建築安置房所需要的錢糧,一筆一筆的列了出來,讓人一目瞭然。

人都活不下去了,誰還理會什麼生態環境,城外山上盡是竹木,可以就地取材,所以木料、泥瓦加起來才十幾貫錢而已,清單上最大的支出反而是工錢,區區百來兩百貫錢的賬單,范仲淹自然不會放在心上,順手寫了個允字,就要蓋上印章,但是呈報公文的官吏卻多嘴說了幾句,卻讓范仲淹遲疑起來。

既然讓流民衙役動手建房,還要什麼錢糧?范仲淹暗暗沉思,要是說楚質藉口貪沒這些錢糧,范仲淹自然是不信的,從某個途徑瞭解到楚質的家庭背景,清楚楚質未必會將些許錢糧放在眼裡,而且既然能拒絕張村的謝禮,可見其清正之心。

錢是給流民的,其中是否有什麼深意,尋思片刻,范仲淹腦中靈光閃現,額眉輕輕舒展,有些明瞭起來,心中有了主意,才決定召見杭州城中各官前來商議對策。

“聽你之意,似乎知道老夫的打算?”范仲淹微笑說道:“但是老夫還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打算呢,所以也很好奇,你不妨說出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