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迎上楚鹿人似笑非笑的眼神,並且看到喬峰不滿的神色之後,小桂子當機立斷,不管什麼事先訂好的規矩、臨場發揮起來。

因為他發現,喬峰的確如同傳聞中一樣,對清廷沒什麼好感,什麼鎮國公、旗主郡王,他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正是發現了喬峰,和自己根本不是一種人,小桂子換了個套路,將文字獄等等缺德事情,全都放在了鰲拜頭上——在大江湖中,這倒也沒有冤枉鰲拜。

果然這麼一說,喬峰面色緩和了幾分,並且反問道:“是康熙要殺鰲拜?”

“不錯,陛下對鰲拜的所作所為,早已經深惡痛絕,只恨朝野內外,無可用之人,這才只能兵行險著,與一些江湖中人聯絡,還特地囑咐奴才,如果遇到鎮國公……”

“哼,你也是漢人吧?為何自稱奴才倒是順口?”喬峰不滿道。

小桂子聞言一囧——這不是習慣了嗎?

他之前畢竟不是江湖中人,“北喬峰”的大名聽得再多,一時間他還是將喬峰,當做是“正白旗貴族”更多。

滿洲貴族的邏輯,與漢人不同,因為奴隸制的深刻影響,所以自稱“奴才”倒成了宣稱是“自己人”的手段。

一般所說的“滿臣自稱‘奴才’,漢臣稱‘臣’”其實也不全對,這是有發展過程的。

按照現在的規矩,除了內侍宦官這些真“奴才”,滿洲貴族只對自己的“旗主”,自稱是“奴才”,除了兩黃旗之外,其他六旗的貴族,反而對皇帝自稱“臣”……

歷史發展來說,是康熙中後期,才有滿臣都自稱“奴才”的習慣,這也是皇權開始壓過貴族權力的表現。

不過到了雍正時候,因為雍正的個人喜好,雍正時滿漢大臣都自稱“臣”,到了乾隆時才敲定了最細緻、延續最久的規矩——武將無論滿漢都自稱“奴才”,文臣中滿人自稱“奴才”、漢人自稱“臣”,皇親國戚那就看和皇帝親近到什麼程度。

小桂子名義上作為太監,是隻能對皇帝自稱“奴才”的,畢竟這是奴隸制的餘毒、而不是單純的自謙自貶,對別人自稱“奴才”和造反也區別不大。

之所以對喬峰自稱“奴才”,是他想要表達親近,畢竟此事還要仰仗喬峰,結果……喬峰根本不吃這套!

甚至適得其反,令喬峰覺得:這麼沒骨氣的人,說話一定不可信!

不過這小子也真有主意,眼睛一轉,編起了“從小家中困苦,入宮做了太監才有條活路”的這套瞎話,一時間令喬峰不好再追究這人沒骨氣。

楚鹿人倒是不在意他有沒有骨氣,而是開口問道:“剷除鰲拜、聯絡江湖中人……這麼說來,之前你與武當和南少林的人接觸,也是為了此事?”

“不錯,楚大爺明鑑!鰲拜那狗賊,欺君罔上、欺壓漢人臣民,手段歹毒兇殘,陛下早有心誅殺此獠,只是因為他位高權重,陛下又不曾親政,一時不得動手,所以想出了擒賊擒王之計……

可是那鰲拜練就了一身古怪橫練,幾近刀槍不入,故而陛下希望尋些靠得住的高手,入宮配合、刺殺此獠!”

這位“小桂子”說的,自然不全是實話,不過明面上要傳達的,的確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