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活字製作出來。

得把一個字開分開來。

算下有多少偏旁。

一個字的左側為偏。

又側叫旁。

計算一本書裡每個偏旁的次數。

是製造活字的關鍵一步。

計算好之後。

要印刷出相應數量的文字。

張洛雖然在課本里。

學到過活字印刷術在宋代就出現了。

但到了明代還沒有成為主流印刷。

原因還是鉛活字的使用。

到清朝初期才開始被髮掘。

之前的活字印刷。

用的都是燒泥土製成的活字。

這種缺陷太明顯了。

印出來的字很容易糊掉。

其實鉛字的毛病也不少。

像是鉛字印出來一段時間。

就會逐漸變形了。

可是即使會變形。

也比這福建文路。

那本冊子上的字好看清些。

至於油墨的問題。

鎮海衛周邊有些桐樹。

看看能不能把活字印刷需要的油給練出來。

五個人忙活了大半夜。

把福建文路上的文字都拆了開來。

張洛用統計學技能。

記下了各種偏旁出現的次數。

弄出了一個記錄表。

為什麼要拆這些文報。

而不是去印刷更值得的四書五經,聖賢之書。

原因還是,文報上的文章還是更白話一點。

比較適合一般人看。

像是四書五經那般古文一堆。

讀書人自己看看就得了。

而且經書的字數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