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洛內心驚訝於東南地區的書院昌盛。

即使是沿海倭寇氾濫。

但福建地區的學院文化依舊非常繁榮。

這些富商創辦的私立書院。

不光是一個普通的讀書學堂。

也是一個基層學術聚集地。

大量計程車紳文人會聚集在此處。

自宋初開始。

地方的名儒便開始了私下講學。

起初也只是找一些人多的地方。

對著一些市井百姓稍微講講。

但時間久了。

這些自詡孔孟傳人的儒生。

覺著的這樣講有失身份。

於是接受了一些富人的邀請。

進駐了他們私辦的學堂進行講學。

在北宋中期以後。

經常會出現一個儒家大師在學堂講課。

會有各處的人員朝著學堂擁擠過來。

這架勢一點也不比二十一世紀的表演現場差。

像陽明先生也在貴陽書院,稽山書院講過學。

每一回開講。

整個都擠滿了各式各樣的人。

看場面都稱得上萬人攢動。

就連一些不會讀書的百姓也會想著湊些熱鬧。

而常見的讀書人在聽到講學的訊息後。

甚至會從臨省趕過來。

然後乾脆就住在書院邊上。

等到陽明先生下次講學好坐一個靠前的位置。

泉州學堂也是這麼一個學術地方。

雖然學堂結構比上書院小些。

但也五臟俱全,壓過本地縣學一頭。

在整個泉州府有著很多的文化影響力。

到了這種危機時候。

新來的教諭還要進行縣學改制。

難怪好多人連銀子都不要直接跑了。

要是真因為關考沒有生員的資格。

那真是幾十年的書都白讀了。

就在三人討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