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1/2頁)
章節報錯
實彈射擊分成輕武器射擊和高炮射擊兩個部分,部隊服役作為戰士,輕武器射擊使用的是步槍,學員隊的輕武器射擊使用的手槍,高炮射擊則與連隊大致相同。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部隊建設日新月異,當年的輕武器也好,高炮也好,現在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被更先進的兵器取代。
實彈射擊的本質是彈著點與目標在提前點相遇,輕武器是這樣,高炮是這樣,所有的兵器都是這樣,不同的是,輕武器射擊出現誤差,靠個人判斷,透過細微調整槍口方向進行修正,其他的兵器射擊出現偏差,則有專門的操作方式或者技術手段,實現校正。
可以說實彈射擊才是我們院校學習的最終目的,一切為了提高命中率,只有提高命中率,打贏才有足夠的技術支撐,致勝才能足夠把握。
炮院重視實彈射擊,輕武器有課堂講解,還安排了訓練課,不過我們在校期間,只訓練了*****,高炮射擊則貫穿了院校三年,最後一個學期,幾乎全用在了摩托化行軍和高炮射擊上。
*****可能不僅是部隊使用,一次假期回家,接觸了一名公安民警,隨身佩槍也是*****,到我轉業成為一位警察時,已經淘汰,為更新式的手槍取代。
真正的射擊過程,十發體驗,十發考核,半上午就結束,但前面的課堂講解和持槍訓練,卻相當重視,理論課上了有十幾堂,持槍訓練也有十幾個課時。
“三點一線”,瞭解武器構造,找準準星與缺口的平正關係,區分虛光排除干擾,這是課堂的重點。“有意瞄準無意擊發”,強化持槍的穩定性,體會單手握槍和食指扣動板機的不同力度,這是訓練的重點。
訓練一般在野外進行,教員要求嚴格,為強化訓練效果,讓學員們攜帶水壺,灌滿了水,持槍瞄準時,吊在槍管上,直到堅持不了,才讓休息。
長時間的持槍訓練,成為野外課程主要內容,一度枯燥乏味,但是誰都有一個神槍手的夢想,無不咬牙堅持,個別自我加壓,嫌水壺份量不夠,找到兩三塊磚吊上。
考核之前,十發子彈體驗,分成兩次,訓練如此長時間,花如此努力,只有短短兩次機會熟悉射擊過程,體會射擊要領,才知道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沉悶的槍聲,猛烈的後座力,可能還未適應射擊環境,還沒完全克服初次射擊的恐慌心理,真正的考核就已經來臨。
同樣十發子彈,分成兩次,取最好的一次計算成績,體驗之後,熟悉了手槍,掌握了彈跡規律,輕易就不能再變換槍支了,每把槍效能有所差異,否則又要重新修正瞄準點。
瞄準點一般按照胸環靶上的環線確定,五四手槍威力大,以二十五米為考核距離,根據彈道原理,瞄準點要稍微比實際的命中點低一些,通常選擇下十環與下九環之間。
那時視力還算可以,能清楚的看到子彈命中點,體驗射擊時,就根據彈著點進行修正,修正之後,選擇的瞄準點就要透過與上下環線的距離,死死記住,因為除了環線,再沒有其它明顯標記可以參照。
最後一個五發,成績不錯,三個十環兩個九環,記得當時應該是最好的成績了。
這樣的成績以後再沒有取得,畢業後成為幹部,改成了半自動步槍訓練與考核,一百米胸環靶,號稱瞄哪打哪,考核標準也發生改變,不再計算環數,而是按速射計算時間和上靶數。
再到後來轉業,視力和體力都有大幅度下降,使用得是比五四式更輕巧的手槍,考核距離也相應變短,即使是如此,依然難取得好成績,甚至常常脫靶,部隊出身還帶過兵,相當難堪。
高炮射擊之難遠超輕武器射擊,作為我們的主修課程,幾乎囊括大部分學習課程,射擊學、彈道學、兵器學,還有野外軍事生存、戰地救護,甚至包括了心理學。
兵器要撤去遠距離行軍,要陳列搶佔陣地,射擊時要計算和修正諸元,使彈著點與目標在提前點相遇,射擊後要維護保養,保證下次正常跟蹤發現,正常發射命中。
最後一個學期,行政上我依然是見習連連長,但是實彈打靶過程中,卻經常變換,儘可能多的保證學員在指揮員位置上,組織摩托化行軍和實彈射擊。
儘管一個學期幾乎都是高炮野外訓練,但是學員太多,要保證每個人都能當上指揮員,不太現實,擔任連指揮員的只有少 數幾個學員有機會,更多的是擔任班長角色,在單炮射擊上鍛鍊緩緩指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