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2/2頁)
章節報錯
得益於平時認真一絲不苟,或許隊長以前一直就有留意,只不過是以這樣的方式,讓大家服氣沒有話說,來得如此忽然,我都沒有準備,心裡小高興了一陣,從此開啟軍校骨幹生涯。
宿舍之內,睡在我鄰鋪的是一名北空考來的戰士,他見識更多些,膽子也比較大,在我擔任一班班長不久,他認為教導員部隊生的特點更濃,對我們更關心,慫恿我一道去他家拜訪。
於是在一個週六的傍晚,我們兩個生瓜蛋子,拎著瓶白酒,在教職工宿舍樓找到教導員的家,敲門而入,教導員確實部隊作風濃烈,見到我們來並沒顯得特別見外,熱情招待了我們。
不過這樣的熱情,卻讓我們兩個一輩子也忘不了,他留下我們一起吃晚飯,帶去的一瓶酒喝乾了,他自己又拿出了一瓶,我們哪見過這陣勢,在他家裡就現場直播了,後來怎麼回的學員隊,都不知道。
後來再不敢去拜訪,不過因此卻給教導員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友之情簡單如此,又深厚如此,只是後來的表現,或許令他不是那麼滿意。
哪裡有人哪裡就有競爭,我們學員隊的所有學員,包括比我們早入校一年的本科生,三年之後都將同時畢業,同時奔赴部隊,很有可能在同一個旅、同一個團、同一個營,甚至同一個連,既是同學更是競爭對手。
本科生認為他們比我們早入校,而且學歷高起始軍銜高,從而在我們面前傲氣十足,大專生認為自己是部隊選拔出來的優秀士兵,軍事素質過硬部隊基礎紮實,是真正的老兵,而且部隊豈是他們這些乳臭未乾的“娃娃”所能瞭解的。
三個月的考察期過去,軍校的第一個學期也快結束了,或許出於更全面瞭解的需要,見習一連一直沒有成立,只有兩個區隊長和六名班長。
到第二個學期開學,隊幹部終於決定成立見習一連,兩個區隊長分別擔任了見習連長和見習指導員,而我則由班長升任為區隊長,第六學員隊一區隊,稱為六一區隊,其它的稱為六二、六三、六四區隊,一二區隊為見習一連,三四區隊為見習二連。
兩個見習連在成立之初,就隱隱可聞碰撞出來的**味,“部隊生”與“地方生”稱呼,此時也見透著不服,學院之內誰都不反感這種稱呼,部隊生認為自己的稱呼代表著部隊拔尖人才,地方生認為自己的稱呼代表著軍隊現代化趨勢,都有自我欣賞的自豪感。
相反,地方生認為“部隊生”就是沒文化大老粗的代名詞,部隊生認為“地方生”就是“幼稚”不懂軍旅生活沒有戰士情節的代名詞。
不過,實事求是的講,我們對“部隊生”的身份還是感到不太滿意的,畢竟是輸在起跑線上的事實,而且是終生感到遺憾不可能改變的事實。
老家有一個親戚,比我小六歲,他就是一名陸軍學院的“地方生”,比我晚一年軍校畢業,後來也和我一樣分到漳州,不過他在陸軍我在空軍,我們剛見面時,我掛的還是少尉軍銜,他卻已經是中尉軍銜。
部隊生的叫法,還代表良莠不齊,儘管有一道道關口,保證部隊向軍校輸送優秀生源,但是仍有個別機關兵,文化素質和軍事素質都差強人意,相當於貼金,混個幹部招牌,降低了部隊生的影響力。
地方生表現出來的文化素質,常使我們有一種無形鞭策感,差距之大,只能承認,只能默默追趕。
相比於部隊生,他們沒有經歷戰鬥部隊的嚴格管理,服從意識和紀律意識顯得要差上一些,比如常有私自外出現象,常有無故缺席集體活動,一旦被發現之後,就會受到嚴厲批評,有時還會要求在軍人大會上作深刻檢查。
其中有兩三個人作的檢查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一篇檢查寫得文采飛揚,引經據典,借古喻今,歪不拉嘰的站著,似乎不以為然,錯誤和認識沒寫多少,自己的一番感情倒完全抒發,說到大家認可處,還轟然響起一片掌聲,哪裡像是在寫檢查,倒像是在展示文采,在表達某種不滿。
文采用來欣賞,也用來催人奮進,我想可能不只是我有這種感覺,其他的部隊生可能也有這樣的感覺,記得有一次一起聊天時,一位部隊生就說過,要將所有的“醜”全部丟在炮院,將能力帶回部隊。
軍校還能有不滿?這是我們這些部隊生不能理解的,而地方生的檢查,一般也沒人追究,唸完之後往往不了了之。一直以來都是強調服從,從來不敢質疑權威,而他們卻敢挑戰權威,這讓我們這些部隊出來的老兵,大感稀奇。
事實上從地方生的一些言行,就能看出他們不拘泥傳統,思維相當活躍,比如疊被子,沒有幾個的被子能像我們連隊那樣,疊成豆腐塊,鬆鬆垮垮要求不高,比如對待伙食,一旦有不滿,就會強烈表達出來。
在他們身上出現過幾次摔飯碗的情況,這在部隊生身上一次都沒發生過,部隊生怕幹部怕紀律,卻不代表怕他們。
學員隊固定週六晚上加餐,可以喝啤酒,有時地方生藉機摔酒瓶子表達伙食不滿,部隊生看不慣,個別也摔酒瓶子回應,針鋒相對,誰也不服誰,跟斗雞似的瞪著對方,最後涇渭分明,兩邊起鬨,各自提起啤酒瓶狂飲,展現勝利姿態。
學員之間的競爭,貫穿了始末,什麼都爭什麼都比,從上下課秩序,日常紀律遵守,完成任務質量,後來發展到野外拉練起爭執,有喜有憂,有憤有笑,給軍校三年的學習生活,增添不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