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二龍頭特號(第1/2頁)
章節報錯
特號是特定稱謂,與部隊的代號一樣,出於保密需要,而在地名後加了“特號”兩個字,比如我所分到的連隊,對外的代號是86831部隊61分隊,也稱二龍頭特號。類似這樣的叫法,應該還有不少。
二龍頭名字的來歷,連隊歷史沒有記載,老兵延續下來的說法中也沒有講述,我理解可能是因為我們連隊處在一個小山頭,而這個小山頭正好面臨錢塘江的緣故。
山頭南側臨江,沿江一條寬闊大道穿過,這條路應該是後來修建,靠近山頭的一側被挖出四五十米的峭壁,或許沒被挖出之前,山頭的外形類似龍頭,所以得名。
真的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連隊所處位置,風景名勝數不勝數。背靠玉皇山,面臨錢塘江,向東不遠是六和塔,小山頭之下是九溪十八澗,哪一處都有動人傳說,膾炙人口的故事。
附近居民不多,或許只有山下的九溪村,才有著幾十戶尋常人家居住,更多的是單位,這些單位可不一般。
六和塔算一個單位,距離我們連隊約有三四里路,接下來是浙江大學三分部,鐵路療養院,連隊的對面,一條林蔭公路相隔,是老紅軍療養院,沿著這條公路走下去,是一座私立學校,也被稱為貴族學校,每到週末,各式各樣的小車,一直能排到連隊炊事班後面。
這條林蔭公路,從底下九溪村沿著山凹而上,相對陡峭,寬近十米,長約裡許,植被茂密保護得相當好,盛夏行走,都不見驕陽,在山凹的頂端分叉,向右是空軍療養院的大門。
向左一個更陡的寬闊麻石路,大約二三十步的距離,兩扇鐵門大開,旁邊一個崗亭,裡面常年站立衛兵,這裡就是我們的連隊,二龍頭特號。
兩扇大鐵門,只有部隊遠赴靶場實彈射擊時才關閉,留守人員不多,還要承擔各處執勤,因此才會關閉。進入二十一世紀初,部隊更換駐地,這裡人去樓空,從此大門緊閉。
連隊獨立山頭,中間是陣地,兵器陳列掩體之中,前面臨近懸崖,是一片常年綠鬱蔥蔥的龍井茶園地。陣地依山頭地勢而建,將營區分成了三個部分,東邊是連部和戰鬥排,西邊是儀器排和指揮排,北邊是炊事班和食堂。
營區環境也相當優美,各處都有小徑相連,綠蔭籠罩,處在陣地邊緣的林地,底下清掃得不見雜草,甚至樹葉都難見一片,不知道何年何月哪代士兵所留,裡面放置了幾張石桌石凳,江風吹過,樹葉婆娑,平添風姿,更覺幽靜。
食堂前面是一處山坳,有小路延伸,下去約二三十米,有一排豬圈,不知哪代士兵有心,很有創意的利用山坳,在豬圈前裡挖了個池塘。
或許山水寒冷不好養魚,平時很少見有魚收穫,但豬卻是常有的,年輕的生命並不太熟悉如何殺豬,每次連隊組織殺豬時,總能弄出特別大的動靜,有時甚至滿山追著跑,不時改善了連隊的伙食,可能殺豬的過程,帶來的樂趣更大。
改革開放之初,所有工作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部隊也受到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軍民共建,部隊為共建單位提供經濟發展必要的安全保障,共建單位為部隊適當解決生活困難。
或許軍民共建一直是傳統,只是在那個時代表現的更全面更活躍一些,我記得當時我們的連長就常講,他的主要是抓保障地方經濟發展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承擔了包括六和塔、療養院在內的多個單位的崗哨執勤任務,記得通到連隊的那條公路一側管道施工,請不到施工隊,開挖管道就是連隊承包下來的。
那段時間,連隊幹部晚上查崗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各個單位跑一圈下來,可能要兩三個小時。
相對於營區站崗,外面的單位執勤,有地方睡,有電視看,夏天有風扇,冬天有取暖裝置,走動得不遠,無人干涉,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如果碰到年節,單位還會發放福利,誰都願意去,誰都搶著去。
每當在外執勤歸隊,他們總是一番吹噓,比如結識了哪個姑娘,偷偷拿了些什麼東西,到哪裡溜了一圈,我一直想著能有這樣的機會,不過因為崗位原因,連隊一次也沒有安排,只有羨慕的份,深以為憾。
陣地正前方的那一片龍井茶園,常年綠意昂然,有茶農經營,打理得整整齊齊,樹成冠狀,樹下難見雜草,順著山坡,梯次栽種,由高到低,錯落有致。
這些茶樹,不知道培育了多少年,或許在建連之前,就已經存在,將近成人身高,形同一把大傘。
這裡是觀看錢塘江大潮的最佳地點,茶園高低錯落,不擋視線,每當大潮來臨,戰友們有時站在陣地,依偎著心愛的兵器,有時坐在茶園,上面有茶樹當傘。
錢塘江大潮有動人傳說,楚人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吳國,助吳國成就霸業,反遭誣陷被殊,以革裹身投入錢塘江,伍子胥冤魂不滅,帶領水族興風作浪誓要報仇,所以有了錢塘江大潮,經久不息,代表伍子胥不屈的復仇意志。
其實錢塘江大潮是受月球引力影響形成的潮汐現象,農曆每月十五,都會出現一次,每次出現比上一次推遲半小時左右,因此有時是白天出現,有時是晚上出現。
以八月十五中秋那一天的潮水最大,這一天觀潮的人也最多,連隊屬於軍事禁區,普通人不能進入觀看,這時連隊常邀請共建單位人員前來,一起觀看人間盛景,加深軍民魚水情深。
連隊下面江邊,有一個皮划艇訓練中心,在江水中澆築了一道圍堰,作為訓練基地,正好處在陣地正下方,潮水到此受阻,拍打圍堰,能起驚濤駭浪,增加了大潮的觀賞度。
每到大潮來時,遠遠的在錢塘江大橋之處,就能看到一條水線逆著江水,倒流而來,剛開始時還不覺得有何特別之處,水線翻卷,不見大濤大浪。
隨著水線臨近,才見氣勢逐漸壯大,快到眼前時,潮水拍打江岸,衝起的巨浪能有二三十米高,那條水線落差也有五六米高,幾乎要與堤岸平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