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
章節報錯
初中生活結束了,最後階段有所醒悟,想著努力一下,最好像姐姐一樣能考上一中,但是已經晚了,加上考場發揮不理想,最後只考上了三中,也就是冶城職高。
考場發揮不理想,是因為有點緊張和怯場,語文寫字慢作文沒寫完,數學沒注意時間,一著題卡著會的題沒來得及做,如果不是化學、物理成績出色,可能連三中都考不上。
全縣高中不少,面對全縣招生的只有三所,分別被叫成一中、二中、三中,錄取成績依順序從高到底,也因此決定了一中是重點高中,二中其次,三中最差。
林業系統有林業職高,水電系統有水電職高,但它們都是面向本系統招生,初中直接考取的還有中專,比如師範、衛校,不過那些都屬於地區辦的,要到其它縣或地區就讀。
只要成績上線,每所高中都可以考大學,師範、衛校也可以繼續報考大專。
只有三中有些特殊,作為國家批覆成立的職業技能學校,只有它可以報考農校,農校屬於大專,設立在地區行署所在地宜春,畢業後分配到鄉鎮工作,名義上以所學指導農業生產,一般都是按鄉鎮幹部身份安置。
因為這個獨特之處,許多一中、二中的高考落榜生,選擇轉學三中,希望從這裡考上農校,解決工作走出農村。這些人轉學來之後,成績往往比我們要好出一大截,幾乎堵塞了我們僅有的升學通道。
幾所高中,只有三中設立農村,之所以叫冶城職校,是因為坐落的地方就叫冶城,名字怎麼來的沒有考究過,不大不小一個村莊,與學校緊鄰,可能有四五十戶人家。
冶城隸屬羅坊鄉,西與上富鄉接壤,村裡人家散落,聚集一起,略顯無序,有一條馬路從中間穿過,一頭往東約七八里到羅坊鄉**所在地羅市,在這裡與主幹道相連,一頭往西經過村旁的一座新建大橋,約五六里到達上富鄉**所在地。
四周是開闊稻田,南潦河從村子的西邊流下,經過大橋後約裡許,折轉一個大彎,繼續田野穿行向東奔湧,水面開闊水位很深,又不知道比澡下的河大了多少。
剛到學校時,潦河水還很清澈,大約第二年,上游的造紙廠汙水直接排入,整條河都被染成醬紫色,散發著陣陣刺鼻子氣味,魚蝦絕跡,水草腐爛,乃至不時有惡臭撲鼻。但是這也阻擋不了我們河邊遊玩的熱情,留下太多難忘記憶。
潦河過去是一片山林,山不是很高,略顯低矮,但是連成一片,裡面流淌一寬闊河流匯入潦河,有一條山路蜿蜒,連著裡面的山裡人家,不少地方風景獨特,引人入勝。
村莊大多聚居在南,學校在北,穿村而過的馬路,在村子中間折轉分叉,書寫“冶城職業技術學校”的大門,下面朝南聳立村民房屋之中。
大門高可能有五六米,與學校四周高大的圍牆連在一起,將學校與村莊分開,是進出學校的主要道路,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小門,正北的連著後面田野,正西的連著學校農業基地,能通往河邊竹林,正東的通向校屬工藝廠。
進入大門,是一條寬闊通道,細小鵝卵石鋪就,長約百米,盡頭聳立三層高的教學大樓,古樸典雅,方方正正,上面永遠飄揚一面國旗。
教學大樓一直是老師們辦公的地方,只有班幹部常去,我好像一次都沒進去過,樓頂是學校的廣播室,從高二開始,我們的美女副班長,就一直擔任校播音員,直到我們畢業。
緊靠大門的通道兩邊,對稱聳立兩座兩層樓房,東邊的一幢是宿舍,西邊的一幢是教學樓。西邊教學樓過去是高大的禮堂,裡面空曠,有一個很大的舞臺。
禮堂的北邊側後位置是食堂,食堂再北是幾排教職員工宿舍,東邊又連著一排教室,再過去是教學大樓,職工宿舍與教室中間有一條通道,連著北側院牆下的集體公廁,北面的小門就在公廁旁,除了正南的大門有鐵門,所有的小門都是開敞的。
幾幢建築圍成校園,非常開闊,以中間通道為界,西部是藍球場,不再好澡下中學單獨一個,而是好幾個排在一起,高中才算得上真正認識藍球,運球、投藍、配合,都是在這裡聽老師講解,從同學們那學會。
東部是足球場,可能也是全縣唯一的比較標準的足球場,三中踢足球是傳統優勢,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動不動就是與全縣聯合的足球隊比賽,而且贏多輸少,成為我們並不多的可炫耀榮譽之一。
與到會埠中學報到一樣,依然是父親帶著我來學校報到,一人騎了一輛腳踏車,只不過這次騎行的距離更遠,全長三十多公里,騎了三個多小時。
心情更是有所不同,少了些興奮好奇,多了些無奈失落,以前是跟不上父親的速度而落後,現在是帶著鬱悶無法超前。
從家門口馬路出發,一路穿過老會埠,繼續前行十幾裡到達渣村,再上橫旦全縣的唯一公路,約二十幾裡之後,進入羅市集鎮折轉進一條馬路,沿這條馬路十多里,最後到達冶城。
報到的教學大樓前,一眼看到了一個熟悉身影,是澡下的同班女同學,不知道是見到熟人緣故,還是她已經長成羞澀少女,第一眼的感覺,感到特別青春亮麗,特別親切。
她可能也有同樣的心情,熱切的與我和父親打招呼,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打破了小學和初中不和女生說話的慣例,高中生活與同學們交往深厚,結下真摯友情,多年難忘。
奉新地域呈紡錘狀,東部是丘陵和平原,縣**所在地,設在東部的馮川。一條公路連線縣城與上富,叫奉上線。
作為一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離西部山區太遠,這種情況下,地處要衝的上富,成為山區九個鄉的經濟中心,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奉新的副中心。
副中心名副其實,因為冶城共大分校遺留下的農場、墾殖場,大部分在上富,其中東風墾殖場規模最大,地位超然,別的鄉是正科級單位,唯獨它是副縣級,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東風墾殖場創辦了大大小小許多企業。
或許正是東風墾殖場的獨特,當時的上富集鎮人口密集,貿易繁忙,歌舞廳、錄影廳等一樣不少,而且多家並存,更有一個批發市場,規模能與縣城媲美,被冠以“小南京”美稱。
與會埠中學、澡下中學雷同,學校報到不久,新的教學樓就破土動工,選址在教學大樓與教職工宿舍之間的第一排教室,下半年開始次年竣工交付使用,再次以勤工儉學式的參加了平整地基清理雜土的義務勞動。
建設期間,又與澡下中學一樣,男生們全被安排進禮堂,住了幾個月,寬大空曠,人聲吵雜,有些床鋪臨時架設,簡單的用竹片拼成,幾個年級的床鋪全擠在一起,成為長長的通鋪。
新教學大樓與澡下中學的教學大樓建造模式幾乎一樣,只是正前中間部位沒有耳房,只有樓梯,教室也更寬大些,一個年級四個班,每個年級一層,共三層。建成之後投入使用,學生全部集中到這裡上課學習。
老教學樓成為了女生宿舍,門口總有個上了年紀的阿姨,虎視眈眈的盯著過往男生,就怕他們擅自闖入。另一側的宿舍則全部住著男生,大門敞開隨意進入無人看守。
新教學樓後面的一排老教室,也被用來給高三年級的女生住,這裡沒有圍牆完全開放,誕生許多朦朧的相互關心之情,記憶最深的是,班級之間藍球或足球比賽之後,參賽的男生將換下的衣服放在門口,總會有人幫著清洗。
普通高中在高一下學期要按文理科分班,作為職業技術學校,也會分班,不過卻是根據職業技能不同而分,分別有工美班、養殖班、農機班等。
除了工美班之外,其它的班,上的課程與普通高中基本一致,只是多了個勞動課,到校園西面的農業基地,學習果木培育、嫁接等技術,不少同學嫁接的苗木都能存活,不知道怎麼回事,我一次沒成功過。
工美班則不同,對普通高中課程基本沒有要求,多是到隔壁工藝廠學習技能,分到工美班等於宣佈學業至此結束,事實上許多人分到工美班之後,就離開了學校。
這些我們當然清楚,因此我們的分班,與其它高中分文理科完全不同,多了離別傷感,分班的那一天,許多同學禁不住抱頭大哭,情景超過了畢業離校。
我們那一屆,工美班拆散了二班建立,因此以二班離別之情最濃,多年之後同學相聚,他們還會以老二班名義聚會,場面一樣熱烈,這一點是其它的班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