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農場優越(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樣的艱苦日子,我們經歷的時間並不是太長,到落實承包責任制之後,分田到戶,生活條件改善,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已經不常見了。
建新農場穿著之所以鮮豔亮麗,是因為他們穿得都是“的確良”或者“尼絨”,相比於粗布衣服,花色更多,更加輕便舒適,也更加整潔好看。
但不如粗布衣服結實耐磨,農村人常年肩挑手扛,記憶之中,大概到八十年代後期才在農村流行,父親就曾經買過一件“尼子大衣”,穿著特別有風度。
在此之前,最好的衣服,也是黃色的軍裝布料製成的,童年時期,包括讀初中的時候,我們這些人無論男女,身上永遠是這樣的一身黃衣服。和粗布衣服一樣,都很耐穿,都能結實,特別適合田地勞動。
做一身黃色的軍裝式衣服,也是相當不容易的,顏色鮮豔,而且挺直,有這樣的衣服也值得炫耀了。因為除此之外,所有的粗布衣服,要麼是灰白,要麼是深藍,只有女式粗布衣服,才見有紅白相間的花格。
農場人鞋子和襪子也有不同,冬天穿得是皮鞋,夏天穿的是涼鞋,裡面竟然還穿著絲制的襪子。
原來有工作單位的人,夏天是不用光腳的,不但不用光腳,還有襪子穿,這是童年時代,透過建新農場的觀察,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優越性,留下的最直觀印象。
不過和其他農場不一樣,建新農場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很少,或許是它不屬於共大分校的緣故,因為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勞改農場。
父親有個舅舅在宋埠天寶農場,我曾經跟父親到那裡做客,在那裡就見到了許多農業機械,不光有收割機、插秧機等,還見到了推土機、耕田機,還有汽車和大型拖拉機,除了大型拖拉機,其它都是第一次見到時,感到非常驚奇,在近前觀看了許久,被深深吸引。
當時大隊只有一輛大型拖拉機,被當成了寶貝對待,但在農場卻有多臺,有些車頭後面拉的不是車廂,而且犁、鈀等各種器械,代替了牛耕地犁田,田間地頭完全看不到牛的身影。
對父親的崇拜,在見到他開大型拖拉機時,到達了頂峰。一次這輛大型拖拉機在我家門口路上掉頭,道路狹窄轉不過來,司機束手無策,父親上去幾下完成。
此前從來沒見他開過拖拉機,後來透過翻閱父親留下的大學教材,和他的講述才知道,父親就讀大學期間,學習的正是機械專業,其中就有大型拖拉機的駕駛與運用。
聯想到母親就讀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或許那個時代的教育,都深深的打上了“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徵,都在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這輛大型拖拉機,是什麼時候出現在記憶中的,現在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生產隊的集體糧,都是這輛大型拖拉機拖運到公社糧站的,只記得農村人生急病或者有什麼急事,都是這輛大型拖拉機,幫助運送的。
也因為是大隊唯一的運輸工具,所以駕駛這輛大型拖拉機司機,一直被大家羨慕。後來包產到戶,這輛大型拖拉機就被這名司機得到,他也因此最先走上了富裕道路。
這名司機姓王,比我父親要小上幾歲,他是跟隨他父母,一大家子從江蘇遷來的。他父親一直是大隊的會計,戴個眼鏡,斯斯文文,被尊稱為文化人。
落戶時間,應該與鳳凰山綜合隊外來人員差不多,只是沒有落戶在鳳凰山,而是落戶在鄰村。在當時的政策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幾乎每個村都有。
與四伯父在浙江被稱為“江西佬”一樣,這些外來落戶者,根據遷來之地,也被當地人稱為“某某佬”,比如“浙江佬”、“上海佬”、“江蘇佬”、“湖北佬”、“湖南佬”等等。
建新農場現在還在,依然屬於省裡直管,可見其地位超然。現在還有自己的企業和大量田地山林。不過因為都是外來人員的緣故,返回的返回,遣散的遣散,人口已經大幅度減少。
進入新時代,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現在的建新農場,與當地農村相比,已經不見特別的優勢。一些人甚至主動脫離農場,融入本地經商就業,到縣城居住發展。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母親作為公社推薦的優秀農村青年,進入了冶城分校學習,據母親和她的同學講,他們的學生時代,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勞動中度過的。
母親和她的同學們,三年學習結束,根據“哪裡來哪裡去”的原則,又重新回到各自農村,有的成為工人,有的成為教師,有的的成為鄉村幹部,有的依然恢復農民身份。
回到村裡,母親最初擔任的是一名赤腳醫生,後來據說有機會成為一名工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沒去成。與父親結婚之後,徹底放棄了赤腳醫生職業,專心操持家務,打理田地,又成為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