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9晶片行業的格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半導體產業大致可分三大塊,IC晶片設計、半導體制造(含晶圓代工、記憶體制造)與半導體封測。
兩岸對照,結果令灣灣憂心。大陸半導體產業已大軍集結,兵臨城下。絕對不是灣灣半導體業不爭氣,而是大陸成長態勢凌厲,從2010年以來,每年整體平均成長破20%,尤其IC設計領域,更能有高達三成的成長。
大陸進展最神速的,非IC設計莫屬,因為不需要大資本、裝置廠房,靠厲害工程人才就能撐起來。
從十幾年前幾乎沒有說得出名號的公司,到現在實力最強、華為旗下的海思,不僅能自行研發門檻高的中高階手機通訊晶片,供華為手機使用,營收更超過灣灣第二名的聯詠,也快達到半個聯發科的規模。
曾讓聯發科在2G時代吃大虧的“死對頭”展訊,營收也跟臺灣第三名的IC設計公司旗鼓相當。近期還冒出一家大唐半導體旗下的聯芯,因為跟小米合作,大出鋒頭。
大陸幾家前十大IC設計公司,也各有突破點。例如,瑞芯微吃下全球最大MP3、晶片市場,格科微專攻CMOS影象感測晶片。
大陸IC設計公司如雨後春筍蓬勃創立,達到700家之多,雖然良莠不齊,水準天差地遠,但因為市場龐大,中低端晶片也能找到買家。整體IC設計業產值逼近灣灣,甚至還可能在今年與灣灣平起平坐,甚至超越。
反觀灣灣,靠聯發科一家獨撐大局,2014年聯發科營收破2100億臺幣,前有全球第一大手機晶片高通要追,後要顧及大陸廠商崛起。目前為止,不僅灣灣廠商沒人追得上,它更以一敵十,大陸前十大IC設計公司營收加總,才能敵得上一家聯發科。
在半導體封裝測試方面,因為大陸統計產值時計入當地外資,整體產值看起來已超過灣灣,但工研院IEK系統IC與製程研究部經理彭茂榮估計,“大概七成外資,只有三成本土。”
看看灣灣,擁有兩大半導體封測公司:全球第一的日月光、第三大的矽品。日月光近來強力主攻高成本的系統級封裝技術(SiP),吸納大部分蘋果訂單,矽品也積極佈局中高階封裝,營運都堪稱平穩向上。只不過,大部分產業界人士卻憂慮,封測領域因技術門檻相對低,將會是兩岸未來廝殺最激烈的領域。
尤其去年底,大陸官方推出的投資“大基金”啟動,協助第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科技,以小吃大併購新加坡封測大廠星科金朋,雖然短期內兩家公司因進行文化融合、重整,會讓臺廠拿到一些轉單好處,但長期看,這樁併購,不僅讓長電躍升全球第四大封測廠,技術更上一層樓,也快速進入原本難以打進的歐美市場,不少分析師都認為對臺廠“短多長空”
在半導體制造部分,灣灣最厲害的是“晶圓代工”,整體產值近兆元臺幣、接近整個灣灣半導體業的一半,是大陸的好幾倍,是目前唯一還有超前勝算的領域。
其中,臺積電2014年營收高達7,628億臺幣、獲利2,639億臺幣,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繼續蟬聯灣灣最會賺錢的公司,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達五成,高居世界第一,也一直是臺股市值最大的企業。
在當今最先進的14/16奈米制程,唯一能跟臺積電競爭的只有美國的英特爾、韓國的三星。如果拿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年營收約600億臺幣的中芯國際來比,規模不僅差臺積電12倍,臺積電獲利更是中芯國際的70倍。
戰果輝煌的臺積電,不是沒感受來自大陸的壓力。大陸客戶愈來愈多,營收比例增加到8%,加上歐美IC設計客戶產製的晶片,很大一部分是賣給大陸的手機或電子大廠,都讓臺積電從去年起多次表態,“積極評估赴大陸設12吋晶圓廠的好處與缺點。”
奪回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寶座的聯電,已率先登陸,與福建及廈門政府合資,在大陸興建12吋晶圓廠,明年下半年正式生產。會走得這麼積極,是因為聯電比臺積電更快面對陸廠的威脅,頭號競爭對手中芯國際已宣示,明年底28奈米月產能將達3.5萬片,可能超過聯電。若從技術、營運、聚落、資金、市場、人才,六大方向綜合評量兩岸半導體實力,臺灣戰績三勝、兩敗,一平手。
在技術、營運、聚落方面,臺灣仍有優勢。然而,大陸的市場、資金豐沛,卻遠遠不是臺灣能匹敵。中興ZTE消費終端戰略部副總呂錢浩提到,灣灣最厲害的是工藝(技術),大陸最強的是廣大市場。
關於“市場”,大陸市場2015年買了超過4億臺智慧型手機,全球前十大智慧手機廠排名有6家是陸商;資金上更不用說,大陸官方豪擲千金,要培植半導體產業。
即便目前兩岸暫列“平手”的人才,灣灣也面對極大危機,業界已感受大陸搶人才的威協。
從聯發科高層轉戰大陸IC設計公司展訊,擔任高階副總裁的袁帝文,正是灣灣優秀人才流失的縮影。據傳,華為旗下的海思,也有多名臺籍工程人才效力,中芯國際現在更有100多位主管是臺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