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宗舒被太子趙桓帶到了紫宸殿。

出於低調的考慮,宗舒悄悄地站在大殿後面。

站定之後,發現蔡修也在,只是隔了一個人。

朝臣們正在討論的是:大宋的麥子收成大降,只有過去的十分之一,朝廷該如何應對。

麥子減產的主要原因:沒有灌上漿。

五月中上旬,正是麥子的灌漿期。

今年以來,春天少雨,到五月中旬,已經是一個月沒有下雨了。

因為天旱,麥穗都是乾癟的,好多麥子都只長苗,不長粒。

到了五月下旬,雨水多了,但已經無濟於事。

也就是說,今年的麥子不要說豐收了,基本算是絕收了。

稻子、小麥都是大宋的主糧,在北方,小麥更是主糧。

就算是菽、粟、稷等收成再高,因為種植規模小、畝產少,根本彌補不了小麥絕產的損失。

北方小麥絕收,意味著北方的農民一年都要餓肚子!

老百姓評價官府好不好,標準很簡單:能不能讓他們吃飽。

但凡日子過得下去,老百姓就不會離開家去要飯,更不會起來造朝廷的反。

如果北方小麥絕收的問題不解決,前兩年發生的農民造反事件,肯定又會發生。

北邊的遼、金戰爭,局勢尚不明朗,境內再發生流民甚至是造反事件,朝廷真的是雪上加霜了。

紫宸殿裡,徽宗坐在龍椅上愁眉不展。

群臣們議論紛紛,但也沒有議出個什麼結果。

蔡攸和蔡京仍然是針鋒相對。

蔡京說東,蔡攸說西,蔡京說肉,蔡攸說皮。

解決北方小麥絕收問題,無外乎兩種辦法:

第一種是進行撥出銀錢從南方各地購買糧食,以救濟北方的農民。

第二種是從南方徵調糧食,加大對南方各省的徵糧、徵稅的力度。

第一種的路子基本行不通,因為國庫早就虧空了。

第二個路子引起了眾多官員的反對,因為好多官員的家鄉都在漕糧供應區。

北宋初年,朝廷規定的有四個漕糧供應區:長江流域(主要是太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涇渭流域,淮河上游的陳、蔡等地,開封以東的青、齊各地。

到神宗之後,涇渭流域不再提供漕糧。

剩下的三個漕糧供應區,其實每年都在加大徵糧力度,已經是不堪重負。

如果加大力度的話,恐怕種糧戶首先起來鬧事甚至造反。

這也不行,那也不成,徽宗有些惱火,這幫大臣,在爭權奪利方面,一個比一個有招。

一說到解決問題,一個一個都沒招。

“鄆王,你有什麼說的嗎?”徽宗當即點了將。

眾位大臣都討論個不停,幾個皇子都沒有吭聲。

“陛下,兒臣以為,小麥絕產一事,並沒有那麼可怕。”

鄆王不說話則已,一說話,就馬上吸引了眾人。

此前,徽宗聽到的都是失望的話,整個大殿充斥著絕望的情緒。

鄆王趙楷這麼一說,徽宗不由得振衣起身,手一揮道:“鄆王,儘管說來。不要有任何顧慮。”

“是。小麥絕產,並不等於全年絕產。比方說,可以增加豬、羊的養殖。麥苗雖無麥粒,但可以當作飼料。相對於小麥,豬、羊的價格更貴,農民的收入會更高。怎麼會導致流民,甚至導致流民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