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早就等急了,一直在問高俅,陳過庭和李若水怎麼還不來?他們判卷也太慢了。

陳過庭遞上了前三百名的舉子名單和前三名的考卷。

除了前三甲,其他舉子的卷子都已拆開。只有前三名還處於“封彌”狀態。

徽宗先拿了前三百名的舉子名單,準確地說,是二百九十七名。

“蘇易可在列?”徽宗一邊看一邊問。

“回陛下,蘇易,並不在列。”陳過庭輕鬆地笑了一下道:“蘇易是第一個交卷的。”

李若水補充說道,蘇易在考場中只待了兩個時辰就走了,走出考場就抱著宗舒哭泣。

徽宗大喜,如果真讓蘇易考中了進士,後面沒有考中的好幾千名舉子,都要履行承諾的話,前途也就廢了。

如果這七千多名舉子不再參加會試了,朝廷的人才不就要斷檔了?

既然蘇易不在這份名單了,徽宗也懶得看了,隨手扔到桌子上。

李若水從進入垂拱殿到現在,看到徽宗的表現從凝重到輕鬆,感到徽宗未免把宗舒看得太重了。

宗舒要指導蘇易中狀元?這種鬼話,也有人信?就連徽宗都是半信半疑的。

徽宗拿起前三甲的卷子看起來,從文才上看,三篇文章,有兩篇很不錯。

但從內容上看,有一篇引起了徽宗的注意。

這篇《易數》舉的例子是居然就是徽宗的。

這名舉子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黃金分割律。

從象數當中,這名舉子發現一種最佳的數學比例,叫做黃金分割比,只要按這個比例來,都是最協調的。

按照黃金分割比來繪畫,都是最優美的。

這名舉子以徽宗的《溪山圖》為例進行了論證:

樹佔三分之一,山佔三分之二,內容比約黃金分割的比例。

雲霧留空三分之一,山石畫面佔三分之二,也是將近黃金分割的比例。

主山(遠景)佔畫面的三分之二,主山與中景接洽的位置也將近黃金分割。

中景溪流的位置也是佔畫面左右橫幅黃金分割的地方,遠景飛瀑轉折點也是佔整個瀑布和三分之二處,也處於黃金分割。

徽宗的《溪山圖》被宮廷畫工模仿,流傳開來,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畫作。

徽宗潛心作畫,根本沒有想到過還有什麼比例之說。

這篇文章這麼一寫,徽宗的興趣大起,馬上命高俅找來他的畫作。

陳過庭、李若水也都湊了過來,拿起了尺子,依文章所說的黃金分割比量了起來。

一副一副畫,這麼量過去,大家赫然發現,徽宗的所有畫作,都是按照這個比例來的。

文章說,徽宗正是遵循了易數當中的黃金分割比,才成為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大家,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名舉子的馬屁拍得梆梆響,但關鍵是他是用資料來說話,用比例來證明。

過去,徽宗每畫出一幅畫,掛在垂拱殿,大臣們都會品評一番,各種拍馬屁的好詞都用光了。

這篇文章卻別開生面,獨闢蹊徑,從“易學”、“象數”等數學概念來分析和解讀徽宗的畫好在何處。

這篇文章把拍馬屁拍到了極致!

但又不得不承認,人家拍得有理有據、科學客觀,讓你不得不服!

徽宗量完自己的畫之後,拍手大叫:“好一個黃金分割律!易學之深,深不可測,此子,大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