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再看了一下三篇文章,相比之下,這篇提出黃金分割律的舉子明顯高出一大截。

陳過庭和李若水決定將其列入前三時,也是因為這個黃金分割律。

二人當時所在的屋裡並沒有畫,但他們見得畫作多了,想了想,還真是這麼回事。

在徽宗面前,拿著徽宗的畫,三人拿著尺子親自量,並多方對比資料,發現這名舉子提出的黃金分割律的確存在。

這是一項偉大的發現,有了這個,繪畫就有了依據。

有了黃金分割律,大宋的繪畫水平就會大大提升,民眾的藝術水準就會超越整個唐代。

這次會試的題目,主要是考經義,看舉子對傳統典籍的理解深度和感悟程度。

無疑,這名舉子對於《易經》的理解已經超越了前人。

“陛下,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李若水道:“此子之師,必陳摶之後。”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以至於“韋編三絕”,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磨斷好多次。

由此可見,沒有一定的閱歷,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學不好《易》。

從古至今,最難理解的就是《易》,多少人窮經皓首,也沒有弄懂一個卦象。

有人說,《易經》中包括著一個民族的基因、圖騰和文明的密碼,此話毫不誇張。

這名舉子提出了黃金分割律,為今後研究《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法和方向。

李若水拿過來文章再看了一遍,感嘆地說,沒想到這次考試,居然出現這麼重大的一項成果。

這項成果足以與玄學、理學相提並論。

李若水說這名舉子的老師,是陳摶的後人,陳過庭和徽宗都連連點頭。

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道家思想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

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後天太極圖》、《八卦圖》、《河圖》以及《洛書》傳給其學生种放。

种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

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加以解釋。

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的。

從此,從孔廟大成殿樑柱,到老子樓觀臺、三茅宮、白雲觀的標記物。

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太極圖無不躍居其上。

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被習稱為“陰陽魚太極圖”。

黃金分割律的發現,幾乎等同於陰陽魚太極圖的繪製。

雍熙元年,宋太宗多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端拱二年,陳摶仙逝於華山張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徽宗一向尊奉黃老之學,對易經極為痴迷,所以才出了“易數”這麼一個考題。

李若水說得沒有錯,這名舉子與發明太極圖的陳摶老祖,一定有著某種關聯。

提出了黃金分割律,這是自陳摶發明太極圖以來,研究《易》的又以一個重大成果。

有了這個成果,這名學子的文章,用詞用典還重要嗎?卷面字型還重要嗎?

更難得的是,這個卷子偏偏文辭很是耐讀,不華麗,但優美。

這個卷子偏偏沒有一點墨跡,寫得一手漂亮的小楷。

這麼短的時間內,寫出形神俱佳的文章,殊為不易。

沒有絲毫爭議了,徽宗首先把這篇文章定為第一,這名舉子就是當之無愧的狀元。

再看另外兩篇文章,好像味道一下子淡了下來,沒有剛看時那種驚才豔豔的感覺了。

敢情就是狀元的文章給對比的,狀元文章的確耐讀。

這兩篇文章再一讀,就感到辭藻堆得太多了,鋪陳用得太過了。

徽宗也不忙定榜眼和探花,調來前十的文章看。

這一對比,發現這兩篇文章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