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大宋時報》裡開闢了一個新欄目:科學小問答。

第一次科學小問答:筷子放到水中,為什麼看起來折彎了?

不管是誰,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回答正確,獎勵50兩銀子。

在宋代,一兩銀子相當於一千貫,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貫,一個縣令一個月才15貫。

除了本俸之外,還有職錢,祿粟,廚料,薪炭,增給,公用錢,給券,職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貼。

還拿宰相來說,一年可以領到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棉百兩,祿粟月一百石。

不說其他的收入,就單單就死工資來講,蔡京一年的收入才3.6兩,簡直少得可憐。

五十兩銀子,在大宋,就是妥妥的上層社會的收入。

把這個問題回答對了,那就證明此人善於觀察、勤于思考,這樣的人,正是宗舒想要的科技人才。

對於科技人才,要獎,要重獎。

宗舒對趙桓說道:“大宋科學院,分兩個地方,一個是歸宗書院,馬上改為大宋科學院。另一個是在密縣基地,叫求真研究院,是大宋科學院的分院。”

“今後,大宋科學院並不排斥傳統儒學及其他國學的講授。但要增加科技教育的分量。首任科技老師,就由靈素及眾弟子擔任。”

“現在,我們急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需要蒐羅百工當中的精英分子。”

“凡是進入到大宋科學院學習的,回家探親,都可以騎著學院提供的高馬或大轎,穿著學校配發的華服,每人每月享受二兩銀子的薪金。”

“可以從學院學習的百工裡,挑出一部分當老師或做科研,每月發五兩銀子。”

“如有重大科技成果,獎金上不封頂。”

大家總算是明白了,透過《大宋時報》的科學小問答,既能發現人才,又能逐漸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鑽研科學的氛圍。

林靈素到今天,算是看明白了宗舒一系列動作,從提取味精、提取碘單質、製作碘伏、研製青黴素到科學有獎問答、讓皇帝題寫“大宋科學院”、招收百工人才。

這些動作步步為營、環環相扣,直接指向了一個目的:搞出更多的發明。

林靈素想起了宗舒在太后房間裡說的話:農業,乃立國之本;科技,乃強國之基。

林靈素覺得這句話很到位,應該找個石頭,將其刻上,讓每個來學院的人都看到。

纓絡沒有想那麼深,她想到的是《大宋時報》能造多大影響,能賺多少銀子。

畢竟,當初是她提出與宗舒合作的。

不說《大宋時報》連載的小說,就憑這個50兩銀子的有獎問答,就會掀起又一個新**。

恐怕很多文人士子,也都會放下身價來回答這個問題,萬一中獎了,不就發財了?

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大宋時報》的發行量將大大增加。

因為暖閣和《大宋時報》,東宮現在的收入越來越高。

除了孝敬父皇和母后,趙桓對侍講吳非和其他人員的獎勵愈加大方起來。

趙桓談起了暖閣的事情,如果今天太后沒有救過來,暖閣就成了引發太后疾病的罪魁禍首。

如果事情到了這一步,暖閣的生意自然會一落千丈。

宗舒說道:“太子殿下,把鄆王的暖閣定金退掉吧。”

宗舒把皇子也列入了一品。趙楷建暖閣,一間就是一萬兩。但這銀子,本少爺就不賺了!

有錢,就可以這麼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