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都是鬍鬚惹的禍(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祿攬鏡自照,可是越照就越覺得鬱悶。
其實正經說起來,鏡子裡這副皮囊還挺不錯的:身高七尺六寸,擱後世大概是一米七五左右,因為年紀尚輕,說不定還能夠再躥一躥;面孔略微有點兒長,當然比不上“諸葛子瑜之驢”啦,所以也不算難看;眉雖不似寶劍,目雖不若朗星,鼻子也不懸膽,嘴唇更未塗脂……好在五官都還算端正,而且搭配得宜,沒誰敢喧賓奪主。
只是這張面孔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唇上、頜下,以及耳畔、腮邊,全都光禿禿的,竟然沒有一根鬍子!
那麼本該在的鬍子究竟哪兒去了呢?其實是被張祿自己給拔掉了……這事兒他如今回想起來,真是悔之莫及。
張祿字伯爵,熹平元年生人,上個月才剛過了虛歲十八的生日,出身於官宦之家,祖籍河南密縣,其父名叫張德張伯稚,曾舉孝廉,官至弘農太守,可惜張祿還小的時候,他就客死在了任上。朝廷因此優恤,允蔭張德一子為郎——就是目前這位正在照鏡子的張祿了。
張祿入宮的時間並不太長,也就半年多點兒吧,不過初入宮門的時候,他還是有鬍子的……或者更準確點兒來說,嘴唇上方初生了兩叢細細的茸毛。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照理說這茸毛是不能剃的,要順其自然,成長為須,可是偏偏張祿是個異類,瞧著不舒服,覺得還是刮掉了乾淨。
可是抄起匕首來,“嚓嚓”兩刀下去,就是一條長長的血口;換成剪刀吧,那些細茸茸的玩意兒更是難絞——這沒有安全剃刀的日子真是難過呀。所以最後乾脆,反正毛也不算多,我使鑷子拔掉它吧。
張祿這種要嘴上光光才覺整潔的臭脾氣,自然並非這一世所養成的——其實他是個穿越者,靈魂來自於一千八百多年以後,也不知道整了什麼妖蛾子,竟然瞬間穿越到了東漢末年。
他一開始挺鬱悶,因為這時代的生活水平絕對落後,日常不便之處比比皆是,前一世雖非大富大貴人家,但比漢末的官宦之家吃穿用度都要幸福了一百倍……不過逐漸的也就習慣了,反正回不去,既來之,則安之吧。嗯,東漢末年,馬上就是三國,這可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大時代呀,憑著我前一世的知識,能不能跟網路上那些穿越小說的主角那樣,廝殺出一份霸業來,甚至於奪取天下呢?
好在張祿前一世雖然並不怎麼愛好歷史,倒也不是純小白,而且《三國志》沒瞧過,《三國演義》大面兒上總有印象,他知道想靠個人的努力就大放王霸之氣,狂收小弟,那是很不靠譜的。真英雄也需要借力,先依靠一個大勢力,一步步地養兵、種地、收人,然後才有希望殺出一片自己的天下來。
要想借力當然最好是曹操,孫家隔得太遠,劉備估計還領著關、張在到處跑路呢吧……話說自己穿越來的時間段,黃巾之亂已平,張飛應該即將或者已經鞭了督郵吧?然後他們哥兒仨去投靠誰了?沒印象……
張祿還隱約記得歷史發展的大方向:如今漢靈帝剛死,小皇帝登基,就是後來的漢獻帝(他記錯了,這會兒漢獻帝劉協還是陳留王,寶座上那是劉協的哥哥劉辯),不久之後,大將軍何進就會跟“十常侍”起衝突,最終被董卓率軍進京給連鍋端了。董卓那可是個殺人魔王,他來之前,自己最好趁早跑路。
可是老家密縣距離首都雒陽實在太近啦,不是立基的好地方,再說爹孃都已去世,家族也不夠繁盛,想跟近在咫尺的董卓鬥,無異於以卵擊石。那就只能先找個靠山依附了,目前能夠想到的,首先是曹操,或者退一步,袁紹也成。最好能在京城裡就先結識這二位,打好了關係,等到逃出雒陽,便可前往兗州或者冀州投靠。
但他孤身一人進京為郎,幾乎就沒啥親眷朋友,平常吃住都在集體宿舍,想巴結上那二位頗有難度。經過打聽,曹操此時拜為典軍校尉,袁紹是中軍校尉,皆比二千石,擱後世起碼司局級,若無人從中紹介,他一個小公務員根本就擠不到身前去啊。好在郎官多為貴戚子弟,相互間盤根錯節,與朝中大老都能扯上點兒關係,張祿費了好大的力氣,才終於透過同僚跟曹孟德打上了招呼——過幾天就去赴一場盛宴,曹操也會出席。
那麼見了曹操說什麼呢?張祿早就擬好了腹稿,可以詭稱自己懂得相面,然後就拍曹操:“君實當世之真英雄也!今漢室傾頹,群閹用事,夫能一掃萎靡之風,定國安邦者,非閣下而誰歟?”肯定能給曹操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倒黴也就倒黴在這“群閹”上了,郎官們多在禁中辦公,或者執戟守衛門戶,或者供尚書諸曹驅使,給抄謄點兒文書、搬運點兒資料啥的,一抬頭就可能見著各級宦官。這年月能在朝中立足計程車人只有兩類:一種是宦官忠實的走狗,二種是宦官表面上的走狗……總之,別說郎官級別很低了,就算見著比自己級別更低的小宦官,也都得滿臉堆笑,搶先行禮。
熱臉去貼沒卵子的傢伙的冷屁股,但凡有點兒自尊心的男人都受不了,只是“身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張祿懷抱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大志,也只好從眾,咬緊牙關忍了。然而就在他拔乾淨鬍子以後不久,也不知道怎麼一來,宦官們瞧他的眼神兒略略有些改變,在原本的藐視當中,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絲親近來……
宦官們如此,同僚對他的態度同樣有所改變,部分人從此斜眼兒瞧他,部分人卻明裡暗裡誇他識時務,然後他發現有幾名年輕同僚也有樣學樣,拔乾淨了鬍子。張祿一開始挺疑惑,後來某次酒喝多了,才終於從某同僚醉醺醺的話語中揭開謎底——“卿拔鬚以示黃門、常侍,必能得其榮寵,實妙計也。”
——你不做我們還想不到哪,整天鬍鬚飄灑地跟公公們面前晃悠,他們肯定不高興啊;如今你把鬍子一拔,公公們就明瞭你的忠心啦,一定會找機會提拔你的。
我去~~張祿差點兒沒一口老血噴出來——我拔鬍子真不是為了親近宦官啊,我巴不得離他們遠點兒哪!
從此他就盼著鬍子趕緊長出來。可是這事兒還沒完,就在前兩天,才剛敲定在下月初的宴會上“偶遇”曹孟德,張祿滿心歡喜,正得意洋洋地跟宮裡晃悠呢,突然就被一群宦官給叫住了。只見眾人簇擁著一個老宦官,癟嘴腫眼泡,長得跟個老太太似的,對張祿說:“此中常侍張侯也,速來見禮。”
啊呦,竟然是張讓!據說先帝(漢靈帝)曾經說過:“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就是指的這位張讓,還有一個趙忠——都是“十常侍”的領班人物。張祿不敢怠慢,趕緊上前跪拜行禮。張讓倒是笑眯眯的,伸手攙扶,隨即還環顧左右道:“此子雄俊,頗似吾少年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