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明月幾時有》/何永旗(第2/3頁)
章節報錯
再看看蘇軾?他在這宮廷中,有一張無形的網捆著;哪還有什麼閒情雅緻作詩?蘇軾沒有作詩的理由。
所以,蘇軾說:我懷念我的弟弟子由,我也羨慕我的弟弟蘇轍!
好,我們再來看蘇軾與蘇轍的逝世日期,這能說明一些重要問題;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再看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就是子由;
蘇轍:1039—1112年;
政和二年(1112年)春,遊潁昌西湖,泛赮水,並有詩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職致仕。 十月三日(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
看見了沒?子由比蘇軾多活了幾年,這證明蘇軾在《明月幾時有》的致辭中,所提的“兼懷”子由,這不是說子由死了;蘇軾指的是“子由的處境比我好”。
下面進入主題《明月幾時有》;
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 是何年?
注意:這裡指明瞭蘇軾在宮廷中生活的處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說明蘇軾在宮廷的生活是暗淡的,也是灰色的。蘇軾的人生非常失意,可以說這是蘇軾人生的一個低谷,耗費了他很多年華。
另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透露出蘇軾心中的不滿,卻又不敢說。他心中有苦,卻沒有傾訴的物件。
特別提示!這也說明了一個隱藏的問題,那就是:宮廷裡權貴們的權勢很大,蘇軾沒有“走”的自由。但是,蘇軾卻厭惡了這些,嚴格的說是:蘇軾厭惡了這群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人”。
蘇軾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為了權貴之間的提線木偶。權貴們不在乎蘇軾能不能作詩,他們用蘇軾來裝點門面,才子。
注:“不知天上宮闕,今夕 是何年?”這裡說明了兩點;第一,是在講蘇軾所在宮廷內的奢華。
一方面它什麼寶貝都有,另一方面、權貴之間拿奢華來炫耀自己的富有,官員之間興起了攀比之風。攀比什麼?——比誰家的奇珍異寶更多,比誰更有錢;大臣之間不務政業,把心思全用在炫耀上了。
注意:朝廷的奢華無比,與民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臣們富的流油,丫鬟成群;出門的馬車,堪比皇帝的車輦,民間呢?——餓俘遍野,民不聊生。
北宋富不富?——富,大臣富、權貴富,唯獨百姓苦不堪言。民間是飢俘遍野,朝堂極盡奢華,大臣之間又興起了攀比之風,你說怎麼辦??
蘇軾在宮廷,就是這樣生活著,他感覺到了無望,卻又不敢說。
原文: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間。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此處指明瞭蘇軾身在其中的無奈。
他厭惡了權貴們這樣的歌舞昇平,蘇軾知道,北宋的繁榮是虛的,他不願待在這幻化出來的奢華皇宮中。因為他知道,這都是假象。
蘇軾也不願與這些權貴同流合汙。蘇軾是詩人,與那些達官顯貴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蘇軾其實內心也很苦,因為他身不由己,他成為了權貴們的提線木偶。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間”;這裡是接著上句講的。前面講了蘇軾的身不由己,他成為了權貴之間的提線木偶,蘇軾不敢得罪這些人。
蘇軾說:伴君如伴虎,群臣之間都是阿諛奉承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這是很危險的。大臣之間,誰也不敢保證說“我明天還活著”,指不定頃刻間就命喪黃泉了。不光是伴君如伴虎,大臣之間的權利之爭,隨時都能喪命。臣與臣之間爭權奪利,彼此互相廝殺;每個人,在權利的爭奪下都是命不保夕。
注意!這樣的權利之爭,會使他們每個人都處處小心!一不留神,就成了別人的替罪羊。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間。”;前面的“好處不勝寒”,是指權利之爭的兇險。 後半句的“起舞弄清影”,是指蘇軾的處事態度。
就是說:對蘇軾來說,能在這樣兇險的宮廷活下去,是很難的。他又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一方面,蘇軾也沒有“說走就走”的自由,他被一張無形的網捆著。如何在這樣處境當中活下去呢?——“起舞弄清影”,這是蘇軾最好的選擇。
什麼意思?——“起舞弄清影”就是蘇軾的處世方法。
蘇軾說:你們不是看重我的“才華”嗎?詩我不寫了。在這如同牢籠般的皇宮中,我就做一個閒散的人。喝酒、看景兒,就是不作詩。你們就把我當做是“閒人”吧!
“起舞弄清影”也指出了蘇軾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