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至此處,張角終於弄清了陳昭的目的。

這小滑頭哪是來找他拜師學藝,分明是藉著拜師的名頭來增加實戰經驗來了!

張角氣定神閒打量了陳昭片刻,眼神帶上了審視“你今歲多大年紀?看過兵書嗎?”

饒是陳昭已經有奪阜城的戰績再前,可帶兵打仗不是玩笑,張角也不信任陳昭。

才見一面,談何信任?

陳昭也知道要想達成瓜分遺產的目的首先要先得到遺產主人的信任。

第一步要先建立信任。

“我今年一十有二。”

張角頷首,並不詫異陳昭的年紀。陳昭個子高挑,出門在外給自己添上四歲瞧著也不奇怪,旁人就算懷疑也只可以說一句面嫩遮掩過去。

陳昭接著道“讀過一點兵書,粗粗讀過《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三略》《淮南子?兵略訓》……還未讀過韓信三篇”

韓信三篇後世已經失傳,所以她沒讀過,不過如今東漢末年應該還存世,日後倒是可以打聽一翻找本手抄版讀一讀。

“哈?”張角看著陳昭,彷彿在斟酌什麼。

少頃他才怪異開口“……我教不了你兵法。”

如今注重門第,各個世家望族敝帚自珍,根本不會讓家中藏書流通於世,張角在起兵之前讀過的道經不少,兵書卻也只有寥寥幾本。

還沒陳昭看過的兵書多。

張角直言“我近幾年生出起義之心後才開始讀兵法,先前亦未曾親自帶兵打過仗,於此道並不精通。”

於某些人而言,在小輩面前袒露自身才疏學淺之舉,會令其羞赧難當,他卻不是那等拘囿於顏面之人。

張角話說的很坦然,絲毫不覺得面對弟子說出自己不如弟子這種話羞愧。

陳昭頓了半晌才輕聲道“我會把我能記住的兵書默寫出來一份,三日內便送至此處。”

她倒是早就清楚黃巾軍將領帶兵打仗水平一般,畢竟席捲八州之地,坐擁數十萬軍隊,數百萬庶民的一場起義短短十個月就被氣數將盡的東漢朝廷鎮壓了下來——

雖說張角身為太平道教主驟然離世是一大關鍵因素,但不可忽視的是,黃巾軍內部缺乏有本事的將領,亦是導致其迅速失敗的重要緣由。

只是陳昭也沒想到黃巾軍居然連她看過的幾本兵書都湊不齊。

能被她看到的兵書,要足夠有名氣才能流傳千年,陳昭曾經以為這些兵書在東漢末年不說爛大街吧,但應當也不至於說難找。

可想一想也很正常。

世家大族能壟斷人才,正是因為他們先壟斷了知識。

“我會把我記得的兵書寫下來,然後送過來。”陳昭又重複了一遍。

張角顰眉“我並非貪圖你的東西。”

此時的風俗就是想學東西必須拜入大儒門下。想要出頭,要不然要有門第,出門便自稱某某之後,某地某氏;要不然就要拜個好老師,出門自稱某某弟子。

無緣無故,誰會把珍貴的學問傳授給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