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寧願百死心不悔(第3/3頁)
章節報錯
第三道四月十日發出,乃是最高等級八百里加急,四月十七日便到了廣州。
一旬之內連下三份聖旨,升官、放權、給錢,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半年之內採購足以武裝萬人規模水師的戰船火炮並訓練成軍!
這讓在廣州的葉名琛和在新安的蘇峻堂同時陷入了喜憂參半的矛盾情緒之中。
聖旨之上雖然沒有談及兩湖戰事如何,但如此迫切連下三道聖旨,放權給錢如此大度,側面也反映出兩湖戰事已經糜爛到幾乎無可收拾的地步了。
“今日已是四月十八,依照朝廷要求,半年要編練水師萬人,如今半點眉目尚無,持正可有良策?”
後堂之中僅有蘇峻堂和馮天養兩人,涼爽的夜風吹拂下,蘇峻堂仍然是有些心煩意亂,幾次在堂中來回踱步。
馮天養沒有著急回話,心中考慮著種種方案的可行性,沉思半晌,馮天養找來紙筆,邊說邊寫
“唯今之計,當多措並舉,齊頭並進,不可擅專一路。”
“其一,當以欽辦通商事務大臣之名,通曉廣州各家海商,以官價購買其手中紅單船,並招募海商之船員,用以操練操帆划槳之民夫,若海商不願賣船,亦可開捐輸之門,以紅單船折價計算。”
“其二,當擇數家可靠海商,以出洋經商之名,在港島購買火炮安裝,在英人察覺之前,先秘密儲存一批火炮彈藥,以備使用。”
“其三,當擇一優良港口,作為紅單船訓練之場地,此港口以連通內河便於躲藏為宜,以防談判破裂,英人心生歹念。”
“其四,當致信臺灣各知府,廣泛招聘西洋各國流浪船員、炮手,臺灣一帶此類人員較多,而且頻繁與土人滋生矛盾,臺灣各地知府當樂於辦理此事。”
“其五,當與英人開啟實質性談判,適當滿足部分要求,以換取我方向英人提要求之餘地,具體以何等要求為交換,學生不敢妄言,當以督府之意見為定論。”
馮天養連說帶寫,言語之間思路清晰、從容不迫,聽得蘇峻堂連連點頭,眼神之中滿是欣慰,見馮天養落筆之後,親自為其端來一杯茶水,然後迫不及待的拿起紙張看了起來。
“依持正所言,此前四策成效能有幾何?”
蘇峻堂看完五條建議,心中煩悶略解,恢復了往日的鎮定,很快便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之處,於是繼續問道。
“以萬人水師計算,大概需要紅單船兩百餘艘,若是招募措施得當,當能滿足需求。”
“但此等規模水師所用火炮就算減量計算,也至少在千門以上,考慮到往年出洋貿易之海商數量,在不引起英人注意的情況下,能裝備兩百門已是極限,再多必為英人察覺。”
“至於訓練船員炮手的教官,若臺灣各地知府盡力招募,應能滿足短時間的需求,但時間一長必為英人得知,當前南洋形勢英人勢大,若其蓄意阻撓,怕是無人響應。”
“至於火炮炮彈,則是用一份少一份,其補充渠道全部在英人之手,學生不敢擅自估計。”
馮天養沉思片刻,根據自己記憶中的情況估計出了一個大概,然後謹慎的回答道。
“也就是說此事能否成功,關鍵還在英人之態度了。”
蘇峻堂也恢復了冷靜,聽出了馮天養言中未盡之意。
“恩師,請恕學生妄言之過,即使前四條能奏一時之效,我們很快也將有求於英人。”
馮天養知道事情的真相過於殘忍,但還是選擇了實話實說。
“為何?”
蘇峻堂有些納悶,不知道馮天養為何這麼悲觀。
“水師不比步軍,船、帆、槳、炮均需定期維修,民夫、炮手之中陣亡者也需及時補充,而維修之技藝皆在英人之手,訓練之師皆聽英人號令,遠近千里之內,僅港島有幾處船廠可以維修紅單船,澳門紅毛夷雖可維修火炮,但其多看英人臉色,亦不肯輕易為我所用。”
馮天養嘆了口氣,為蘇峻堂講明瞭其中厲害。
“那豈非要長久受制於人?”
蘇峻堂聽得明白,頓時倒吸一口涼氣,。
“要害正在於此,除非我們也有建有相應的船廠和炮廠作為水師的後勤輪換基地。”
“英人豈肯輕易將此等軍國技藝相授。”
蘇峻堂坐回堂上,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