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督府內一閒僚(第2/3頁)
章節報錯
葉名琛臉上神情不變,說話的語調卻緩和了一些,自窗前來到書桌坐下,然後示意一眾幕僚坐下。
自有僕人上前呈上茶水。
“馮生所譯,應是穩妥,此人久歷南洋,對英法諸夷之事知之甚詳,部堂何妨召來一問?便是無甚計謀獻上,能夠探聽一些英人虛實也是好的。”
待到僕人離去,蘇峻堂抿了一口熱茶,然後才緩緩開口說道。
蘇峻堂字平泉,入葉名琛幕府近十年,資歷最深,去年又被保舉了候補道臺的官職,是總督府事實上的幕僚長,他的話聲剛落,便有兩名幕僚出言附和。
“部堂,平泉先生所言不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宜召馮生前來一問,探清英人虛實方是上策。”
“某意與此相同,英夷本土距我數萬裡之遙,僅憑港島一地的戰艦,不足以北上犯京,或許另有依仗,部堂宜探聽虛實再做決定。”
葉名琛面色不變,微微頷首,自有幕僚察言觀色已久,當即起身出堂吩咐僕人傳喚馮天養前來。
不過片刻,便有通傳的管事到了側院,傳達了召馮天養去總督府後堂問話的命令,此時撫平心緒的馮天養淡然起身,在一眾通譯處同僚羨慕的目光之中邁步走出側院,跟著那管事步伐在總督府中穿行,中間換了三人引領,才抵達水榭門口等待召見。
很快,蘇峻堂走到門前,看著眼前身材瘦削、目光深邃的青年,語氣淡然開口
“你便是馮天養?聽聞你父親死於兵禍,你三叔帶你出海避禍多年,直至去歲方才歸國,可都在南洋哪些地方遊歷?”
“回稟大人,學生正是馮天養,學生十六歲離鄉,去歲末才歸國,海外漂泊三載,經歷的地方無非是英夷領地下的馬六甲諸島和紅毛夷領地下的呂宋諸島。學生三叔先是在馬六甲與紅毛夷操船,後英夷勢大,強佔了馬六甲,便改與英夷操船,學生便在英夷學堂讀書三年,後隨三叔前往馬尼拉居住,去歲遭遇海匪打劫,三叔也受了重傷,好在英夷人賠了些安家費,學生便隨三叔回國。”
堂下的馮天養略一拱手,將自己這幾年的經歷緩緩道來。
“歸國之後可曾回鄉祭奠父母,尋找親族?”
蘇峻堂輕輕讚賞一句,然後問道。
“鄉梓故地,早遭兵災,族中舊人,業已離散,學生去歲曾回廣西潯州府祭奠父母,可惜舊村早已荒蕪,並無親族尚存。”
馮天養臉上露出一絲哀慼之色,緩緩躬身。
穿越以後這樣的問答已經歷了十幾次,馮天養早就將原身的事蹟背得爛熟,連臉上的神情都足以亂真。
“莫要做此哀傷之色,汝父見你成才,當堪心慰,他日得總督推薦,報效朝廷,立下功勞,未必不能恩祖蔭子。”
蘇峻堂緩緩頷首,寬慰了兩句,然後轉入正題。
“你方才說英夷勢大,從紅毛夷手中強佔馬六甲,英夷實力如何?戰艦多少,兵員幾何?紅毛夷實力又如何?可曾知曉?”
馮天養深吸一口氣,壓抑住激動的心潮,用與往常無異的語調開口
“學生南洋幾年,見馬六甲一帶,計有英人戰艦三十艘左右。以英人按照戰艦等級的劃分,大概可分為三類”
“其一為鉅艦,英人稱之為一級艦,約十艘,每艦高約十餘丈,長約四十餘丈,有三層放炮甲板,每層約炮二十門,分列左右,皆十六磅以上巨炮,一艦乘員計約千餘人。”
“其二為大艦,英人稱為二級艦,約二十艘,高六七丈,長二十餘丈,也是三層放炮甲板,每層炮十四門,十六磅炮與八磅炮雜之,一艦乘員約四五百人。”
“還其三為戰船,英人謂之曰武裝商船,江海兩用,數量繁多,難以計較,大概千艘上下,亦兵亦商,也有放炮甲板兩層,可置八磅以下炮約十餘門,每船乘員約二百人。”
“馬六甲諸島另有陸軍約六千人,其中火槍兵四千,炮兵兩千,八磅以下炮百餘門。”
“至於紅毛夷,戰艦約在英人三成左右,駐軍更少,多為本地土人成軍。”
這些資料有一些是馮天養根據原身記憶回憶而來,一些是入府後根據通譯處的材料整理歸納,加之結合馮天養歷史知識做出的判斷,雖然不算特別精準,但此時國人對南洋情勢瞭解宛如盲人摸象,堪稱一無所知,此刻聽完馮天養的介紹,堂內眾人頓時震驚的鴉雀無聲。
一則是吃驚於馮天養對英夷人瞭解之透徹,二則更是震驚於英夷人實力之強大。
馮天養藉機觀察了下水榭堂內,見書桌正位坐著一名身穿官服的中年人,其餘諸人都身穿各色長袍,標準的一副幕僚打扮。
水榭門口,蘇峻堂臉上盈盈笑意消失不見,神色端正繼續問道
“軍國大事,不可妄言,你是如何辨識出這麼許多英人戰艦與乘員的?莫非上過英人戰艦不成?細細道來。”
“稟大人,學生三叔為夷人所操之船,正是為其各艦運送給養之船,英人各艦均有舷號,如人臉刺字,雖不相識,辨號可知,至於乘員幾何更是易算,學生三叔所操一船可載百人一月給養,只需清楚每艦需用多少船,便可知人數。”
馮天養面無懼色,緩緩道來,言語之間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如此說來,僅馬六甲一地,英人便有水師三四萬人,戰艦三十艘,戰船千餘艘,炮近萬門?”